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太清中黄真经
《太清中黄真经》,又名《中黄经》、《胎藏论》、《胎藏中黄经》。题九仙君撰、中黄真人注。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一、《道藏辑要》本,收入该书尾集第一册(简称辑要本)。二、《云笈七签》本,收入该书卷十三。
-
墉城集仙录
《墉城集仙录》,古代神仙传记。五代道士杜光庭撰。收入《正统道藏》,六卷;《云笈七签》本则为三卷。记载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事迹。相传西王母所居为金墉城,女仙归王母所统,所收皆为古今女仙,故以此为书名。道教中称女性成仙者为元君,或女仙,世人称仙女,以区别对男性关于神仙真人之称谓。杜光庭撰《墉城集仙录》,载述古今女子成仙的事迹,取材于《汉武内传》、《真诰》等道书仙传。因女仙以西王母为首,相传西王母居于金墉城,所以此书以“墉城”为名。
-
南华真经注疏
《南华真经注疏》,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三十五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一、清《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二、清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印本(简称浙江书为本);三、宋陈碧虚《庄子阙误》(简称阙误)。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宋元之际道士牛道淳注解。九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一、《文始真经》;二、《丛书集成》所收《关尹子》。
-
道德真经三解
《道德真经三解》,元邓錡撰。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邓锜以道教思想注解《老子》,又杂以《论语》、《孟子》兼摄儒道。此书体例较清晰,于经文之下,分列经解、道解、德解三解。据自序称述,解经即正经句读,贯通各章旨意。解道则为直述天地大道,始终原反。解德则指交索乾坤,颠倒水火,东金西木,结汞凝铅,一动一静,俱合大道。此书释义晓畅,显见丹经之旨;参儒说以释道,自有心得;而三解之说,实有独见,可谓道学一家之言。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