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慈林集》,凡三卷。清代弘赞编于康熙七年(1668)。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汇集有关观世音信仰之经典,及有关信仰者之事迹、感应等而成。卷上为诸经篇,包括悲华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大乘庄严宝王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十经;卷中、卷下为感应篇,抄录印度及我国自晋至清初之僧俗关于观世音信仰之事迹与感应,计一五四件,并一一记其出处。本书乃研究观世音信仰史之重要参考书。
5.68 万字 | 2023-08-27 15:55更新
《隆兴编年通论》,亦称《隆兴佛运通论》。佛教史书。南宋隆兴二年(1164)祖琇撰。二十九卷(含目录一卷)。编年体。记述上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凡八百九十四年的佛教史实。按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进行编录。每一朝代之前间有“叙”文,略述朝代兴废简史;每一事件后有作者的“论”。所采资料除僧传、灯录及历代正史外,还包括大量的碑铭、诏令、表文及序记等。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的编年体通史。
23.26 万字 | 2023-09-01 15:11更新
《持世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法印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持世菩萨所问︰‘云何菩萨能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相?云何得念力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无上菩提?’佛随问开示,答下列法门︰五阴、十八性、十二入、十二因缘、四念处、五根、八圣道分、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并说过去诸佛本事。依《出三藏记集》卷二、《大唐内典录》卷六等所载,晋·竺法护译《持人菩萨所问经》(又作《持人菩萨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四册)为本经之同本异译。又《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谓本经与《善臂菩萨所问经》为同本异译,则显系错误。按,《善臂菩萨所问经》专说菩萨之六度行,故不可视为本经之同本异译。
3.97 万字 | 2023-09-03 21:04更新
《诗考》一卷,宋王应麟著。此编专考三家《诗》说。《隋书·经籍志》载,《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者。其后,《韩诗》亦仅存《韩诗外传》,《韩故》、《韩诗内传》、《韩说》皆佚。王应麟收集各书所引三家《诗》说,以存三家逸文。又旁搜广讨,著《诗异字异义》、《逸诗》,附于其后。所辑各条,一一注明出处,所引《韩诗》最多,《鲁诗》、《齐诗》仅寥寥数条。因《韩诗》后亡,唐以来注家所引较多。卷末有《补遗》,掇拾所阙。明代董斯张补十九条,其中“子华子清风婉兮”一条,出北宋伪书。清会稽人范家相因王应麟书著《三家诗拾遗》,共十卷,最为完备。并摘王应麟书所录《逸诗》,如《楚辞》之“驾辨”、夏侯玄辨乐论之“网罟丰年”,《穆天子传》之“黄竹”,《吕氏春秋》之“燕燕破斧”等,以为皆出子书杂说,更不应录及殷商以前所言。但王应麟书筚路蓝缕之功终不可灭。今存《四库全书》。
3.21 万字 | 2023-10-10 12:45更新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
203.37 万字 | 2023-12-13 10:42更新
《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题“阴长生撰”,盖依托。全书三卷,凡18章,疑有房中术。陈国符《道藏经中外丹黄白术经诀出世朝代考》谓本书当出自唐代,所题阴长生注,亦是依托之词。本书辑人《道藏》,属内丹专著。谓养生之要,在于聚无、保精、存神。
1.39 万字 | 2023-12-31 14:23更新
《还丹肘后诀》,撰人不详,约出矜唐宋问。三卷。上卷官外丹方诀,内容多与《通山诀》相同。中下二卷慕集诸家丹经歌诀,兼论内外丹法。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
1.76 万字 | 2024-02-27 19:35更新
《混元八景真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唐宋间。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乃混元真人自设问答,言修炼内丹之道。前三卷综述天地根源及修身补导之机要:卷一“举阳消阴补,物极元补,令人细寻根本,依本来处修之”。 卷二“论修身养命,补气全神,是天地微机,生人妙旨”。 卷三论述“若欲修身,但投天地气候,相合而用,自然准验”。后两卷分述大功大药金丹细分之法,其法又分为三机。初机之法五章,论修行品类。谓修行者先须修身补气,候身与气合,方可言养命。其次命机之法八章,言养命之法。其法大抵以养气全神,还精补脑为要。最后为天机之法五章,言人之修行当效法天地日月之运行,以荣卫运行于体内,自然得长生久视。
2.09 万字 | 2024-02-27 19:43更新
《犹龙传》,北宋道士贾善翔编撰。南宋《秘目》及《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此书三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为六卷,收入洞神部谱录类。此书为老子神话传记。卷首有贾氏自序,谓自《史记》以下,历代史书记述老君降世事迹,大多简约不详。作者因此据有关史书道典撰集此书,“庶其详也”。全书分二十八篇,以编年体详述老君应时降世,传道设教之灵异事迹,以及历代崇奉老君之事。其事上起元始之时,下止于北宋真宗朝。此旁征博引,大多为道教神话。传说孔子曾赞叹“老子其犹龙乎!”本书题名为“犹龙传”。
4.41 万字 | 2024-02-27 19:53更新
《律宗会元》共三卷,台州守一集,成书年代不详。在《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释鉴稽古略续集》等著作中,以及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年中(1237-1240)的《释门正统》中都没有提及。《律宗会元》全文共分为十门:诸文原教门、诸文观法门、诸文心境门、诸文戒法门、诸文戒体门、诸文戒行门、诸文戒相门、诸文持犯门、诸文悔罪门、诸文三归门。它虽然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与贡献,但却是对迄宋为止的律宗思想理论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总结,可称为律宗的入门教科书或普及性读本。
11.70 万字 | 2024-02-28 19:31更新
《六道集》,佛教论集。清康熙十八年(1679)弘赞辑。五卷。是一部有关佛经中“六道”内容的资料汇编。全书分七门: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鬼神道(亦称“饿鬼道”)、五畜牲道、六地狱道、七地狱道之馀。其中每一道的解释和论证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述言”(又称“释名”、“述名”、“列名”等),即对每一道的名称、性质、居处以及众生因何处于此道进行阐释;(2)“述诸经文”(又称“集诸经文”、“录诸经文”等),摘引经典中相关的论述;(3)“举例”,作进一步说明。文中夹有小注,文末有“音释”一项。
12.64 万字 | 2024-02-28 19:37更新
《金刚经》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 一部佛经。属般若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喻坚固,这部佛经的名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以金刚坚固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刚经》为佛弟子阿难记述,如所有佛经一样,以 “如是我闻” 这句套语开篇,然后记录了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与长者须菩提的答问。释迦牟尼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的三段论式,阐发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 的“性空幻有” 的基本观念,说明般若 (智慧) 就是不著事相 (无相),不生留恋 (不住)。卷末有四句偈文,为全经点睛之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 “有为法”,据注家说,就是 “凡有所为者皆是,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 ‘有为法’。”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来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名家都曾重译过,但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由于篇幅简约 (全经仅五千二百余字),述义深刻,文字通俗,所以流传颇广。禅宗五祖弘忍传教就以 《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说是这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文盲,不识一字,但偶然听见别人念诵 《金刚经》,就豁然感悟,后遂以 《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法宝。历代为其作注者不下百家,包括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堪成佛经之最。
-1.65 万字 | 2024-03-15 11:21更新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略称五灯续略。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本书集录五灯会元以后禅门诸大德之语录。所收录者,曹洞宗自华藏慧祚、天童如净至觉浪道盛;临济宗自慈化印肃至天隐圆修派下诸大德,总计四百余人;其中临济宗之人数虽占压倒性,然编者净柱乃曹洞宗石雨明方之法嗣,由其自序及凡例中,可知本书编撰之目的,乃在确定宋、元、明三代曹洞宗之系谱,并搜集该宗诸大德之语录。于各种传灯录等禅宗典籍中,本书乃提供研究宋代以后禅宗史之重要资料。
19.40 万字 | 2024-03-19 19:25更新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三卷,清智证录并序,大贞序、彦淨序、瑞斌序,又云水忏随闻录。
12.58 万字 | 2024-03-20 10:34更新
亦称《传灯录》。佛教禅宗史书。北宋道原著。三十卷。佛教常以灯喻佛法,禅宗以法传人,有加灯灯相传而辗转不绝;因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故名。全书内容大抵取材于唐《宝林传》和五代《祖堂集》诸书。用记言体,按传法世系记载禅宗传说的过去七佛至法眼文益法嗣,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卷一、二述过去七佛、西土二十七祖;卷三记东土五祖;卷四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旁出法系;卷五为慧能法嗣;卷六至十三为慧能弟子南岳怀让法嗣,含沩仰宗、临济宗法系;卷十四至二十六为慧能弟子青原行思法嗣,含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法系;卷二十七至三十为外宗“禅门达者”传、名禅师语录和颂诗等。此书曾由真宗命翰林学士杨亿等润色,相当于官史。是研究禅宗历史的重要材料。此后凡佛门史著多效取灯录名之,遂有《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后普济汇“五灯”为一编,题《五灯会元》。另外,其记言体深深影响到宋明史著的写法,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皆仿而作。宋、元皆有单刻本,元、明、清藏经均录。现收入《大正藏》卷五十一。
66.27 万字 | 2024-03-31 08:56更新
《增修教苑清规》,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外法师自庆,将天台教苑清规(编者不详,仅知其属天竺山白云堂)再增补修订。内容分为十门,即祝赞门、祈禳门、报本门、住持门、两序门、摄众门、安居门、诫劝门、真归门、法器门等,各门之下复详述细节。本书为研究宋、元时代天台宗组织、制度等之重要资料。此外,教苑清规另有二书,一为宋代智圆(976~1022)所作,凡二卷。另一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所作,凡二卷。
7.22 万字 | 2024-04-20 16:30更新
《易林》,又名《焦氏易林》、《大易通变》。易学著作。汉焦延寿撰,十六卷,是西汉众多易学著作中最完善的一种,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之变则为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文词,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作者依据圣人观象作《易》,观象系《易》的原则,凡《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无一字不本之《易》,用《易》象来解释《易》理,作者在观象系《易》的时候正覆象并用。《隋书 ·经籍志》著录十六卷,列于“五行家”。新旧唐书志、《崇文总目》 皆同。《七录》作三十二卷,殆合《易林变占》十六卷言之。有 《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置于子部术数类。《经义考》卷六引叶梦得曰: “焦赣 《易林》、《京房易》二书大抵皆卜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更及易道。”又引薛季宣序曰: “汉焦赣 《易林》十六卷,卷有四林,林六十有四繇,凡六十四卦之变四千九十有六。”
20.68 万字 | 2024-07-28 19:4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