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华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西晋竺法护于泰康七年(286)译于长安。是一部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经中宣扬佛陀设教化以普渡众生,使人人得以成佛,并宣说了一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 (译作光世音)的种种事迹,极大地鼓励了当时处在战乱浩劫中的广大民众。
-
宗镜录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
-
摩诃止观贯义科
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清天溪说,灵耀补定并序。
-
福力太子因缘经
《福力太子因缘经》, 宋 施护等译 4卷
-
出曜经
《出曜经》,三十卷。印度·法救菩萨造,后秦·竺佛念译。又称《出曜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册。全经系由诗颂(uda^na,即优陀那,感兴偈),及注释此诗颂之故事(avada^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组成。系对《法句经》所作之解释。其中所揭偈颂,多与吴·维只难译《法句经》一致。而用以解释偈颂的因缘故事,则与晋·法炬、法立共译的《法句譬喻经》相符,惟前者所举较后者为广。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三十四品,称旧(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