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广大庄严经》,作者:佚名, 收于大藏经本缘部。其内容概括即为:“有经名为方广神通游戏大庄严法门。显示菩萨众德之本。处于兜率微妙天宫。思惟降生示现胜种。具诸功德行童子事。艺业伎术工巧书算捔力骋武。而于世间皆悉最胜。示受五欲具菩萨道降伏魔军。出生如来力无畏等一切佛法。此经如是过去无量诸佛世尊皆已宣说。
11.88 万字 | 2022-10-24 16:44更新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隋代开皇七年到十一年(587~591),阇那崛多译,僧昙、费长房、刘平等笔受。原有彦琼制序,今不存。本经是以昙无德部所传的佛传为主,集合摩诃僧祇、萨婆多、迦叶维(一作迦叶遗,迦叶惟)、尼沙塞(一作"弥沙塞")四部所传,以及《譬喻经》等异说而成的一部综合佛传,并以昙无德部的《释迦牟尼佛本行》的经名为本书名,而称为《集经》。
45.67 万字 | 2022-10-25 07:57更新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经典,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共二卷(或作三卷),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国佛教界传诵较广,受到广大信众,尤其是净土信众的重视。
1.92 万字 | 2022-10-26 10:00更新
《大集譬喻王经》隋代阇那崛多等译,别称《大集别品》或《譬喻王经》,乃释尊以各种譬喻,对舍利弗说如何在菩萨与声闻、缘觉二乘的修行中,具足各种善根。本经译自梵本《大集别品》十万偈,属于早期集结的《大方等大集经》八十卷系统。
1.76 万字 | 2022-10-27 16:02更新
《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撰。十六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自《焦氏易林》问世以来,历代未有为之详注者;至于以卦象解释《易林》之义,更无一人。作者认为,西汉释《易》之书,莫如《易林》之完善,凡《易林》文辞无一字不从卦象生,且无一象不本之《易》;于是搜求《易》象之根源,考稽林词之依据,校勘板本之沿革,纠正音韵之讹谬,逐字注释,撰为是书。同时所成之《焦氏易诂》,则为注余札记,重在以《易林》逸象诂《易》,与此书互可参照。
41.29 万字 | 2022-11-01 19:42更新
清张惠言撰。三卷。《张皋文笺易诠全集》本。惠言以为,《易纬》八种之中,《乾坤凿度》伪书不足论,《乾元序制记》乃宋人抄撮为之,《坤灵图》、《是类谋》、《辨终备》亡佚颇多而不可指说。唯《稽览图》、《乾凿度》、《通卦验》三书接近完整,《稽览图》讲“六日七分”,《通卦验》讲八卦晷气,乃孟喜、京房阴阳之学;《乾凿度》讲阴阳消息,统于一元,正于六位,《易》之大义存于其间,为汉初田何、杨何以来先儒所传习。辑者本于 “纬之出于圣门而不可废” 的观点,将汉代易纬《乾凿度》 《稽览图》 《通卦验》3种分类编次,略加阐述。
0.67 万字 | 2022-11-01 19:42更新
《易童子问》三卷,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全集》本。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脂。卷一、卷二说六十四卦卦辞及《彖传》、《象传》大义。卷三则考辨《易传》七种之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五种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视为孔子所作。此说发前人之所未发,至见疑古精神,在《易》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其解说《易》辞大义,却未能悉当。尚秉和先生《易说评议》指出:“惟欧于《易》象,既一概不知,于《易》理所入尤浅,故其说多空泛不切,且于《易》辞妄生疑惑。”
0.99 万字 | 2022-11-01 19:41更新
《大方广十轮经》,梵名Das/a -cakra-ks!iti-garbha 。凡八卷。译于北凉,译者佚名。又作方广十轮经、十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地藏菩萨之功德,并说依十种佛轮及三乘之十种依止轮,可以转十恶业轮等。凡十五品。其异译本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共十卷八品,系唐永徽二年(651)玄奘于京师大慈恩寺译经院所译,由大乘光等笔授。盖本经旨在融合三乘以归于大乘,并对破戒之比丘阐释作‘胜想’之功德,及叙说地藏菩萨现沙门之像,以济度末法浊世之众生。此乃针对‘唯有一乘说’之思想而加以反驳,故隋代之信行乃依据本经而提倡‘普佛普法’之说,于其所著三阶佛法一书中,共有百余处引证本经之说。此外,本经卷三所揭示之‘十种王轮’之说法,恐为后世地藏十王信仰之由来。[开元释教录卷四、卷八、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六、卷九、古今译经图纪卷四]
5.84 万字 | 2022-11-02 08:26更新
《大方等大集经》梵文 Mahāvaipulya mahāsamghāta sūtra,佛教经典,属于各种大乘经籍的汇编,简称《大集经》。出现的年代和地区,学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此经是经过不同历史阶段逐渐汇集编定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大概在龙树在世和《大乘起信论》问世之间,即公元2~3世纪。有的学者还认为在龙树以前已经存在的《宝顶经》与此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集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编纂,大概在公元400年左右,也有人认为在5世纪以后。巴基斯坦基尔基特有《大集经》的梵文残篇出土。梵本《大集经宝幢陀罗经》即《大集经》中的《宝幢分》。
66.13 万字 | 2022-11-02 16:10更新
《金刚三昧经》,是佛在四十九年说法中对于三十年宣讲“般若”智慧的一个概述。佛陀在世间最黄金的生命里,用了大量的精力宣讲“般若”智慧,可谓是用心良苦。也可见在佛法中智慧是到彼岸的唯一钥匙。而金刚三昧经中所涉及的佛的“根本智”,是层次较深的,是与菩萨和大阿罗汉所讲。可以说是所有般若类经典的总纲。空性,无相,不可得,不可说,不思议,是所有般若类经典的核心,也是佛智慧的核心。所以经中最后说,受持此经,其他一切经典都用不着看了。意思是若能悟到佛的智慧,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无我无别的境界。一切就回到了空寂的状态。不光是这部经,如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等等经典,若能明心见性,则能明白部部经典所讲的其实并无不同。
1.42 万字 | 2022-11-03 13:09更新
《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
10.20 万字 | 2022-11-03 13:18更新
《十住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注释书有: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世亲的《十地经论》等。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即《渐备一切智德经》。
5.83 万字 | 2022-11-06 14:23更新
《十住断结经》十卷,竺佛念所译,又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此经涵盖了十住品、十定品、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等内容,但都不完整。此经计有三十四品,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无法将其与某一品会相对。
13.20 万字 | 2022-11-06 14:45更新
《添品妙法莲华经》,全二十七品,藏经云“隋天竺阇那崛多共达摩笈多添品译”。隋仁寿元年( 601),阇那崛多与笈多共译于长安大兴善寺。法华经之汉译本,依经录所载,共有六译,然仅存本经及妙法华、正法华三本。多用什师之译文,变其品之前后。但添罗什本之不足,即提婆达多一品,并药草喻品中生育之一喻,故云添品。普门品中之后偈,罗什本云本来有提婆品,嘉祥,天台,慈恩谓其无,今从后义。
9.47 万字 | 2022-11-09 16:28更新
《中阴经》是姚秦凉洲沙门竺佛念翻译的佛教经书,二卷十二品。《高僧传·竺佛念传》云:"自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出曜》、《胎经》等,始就治定,意多未尽,遂尔遘疾,卒于长安"。
1.68 万字 | 2022-11-11 08:05更新
《摩诃摩耶经》,凡二卷。北齐昙景译。又称《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临般涅槃母子相见经。略称摩耶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前半部记述佛陀升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说法,令得初果。后半部记述佛陀游化诸国,后于拘尸那揭罗之娑罗双树间入涅槃,摩诃摩耶由天上降下,悲号恸绝,时佛陀开金棺与之诀别;经末记述佛悬记关于法住法灭之情形。[历代三宝纪卷四、法经录卷一、开 元释教录卷一、卷六、阅藏知津卷二十五]
1.55 万字 | 2022-11-12 19:58更新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以十一种殊胜事故,于缘起初,说无明以为缘性。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
1.06 万字 | 2022-11-17 15:16更新
《无明罗刹集》,佛教典籍,经名,一卷,失译,引郁禅耶城折吒王降伏疫鬼为喻,以明如来逆观十二因缘破无明之罗刹也。
1.22 万字 | 2022-11-17 15:26更新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凡二卷。译于南北朝初期(350~431),译者佚名。又作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秘藏经、秘密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叙述佛陀对来自常出大音国之无量志庄严王菩萨宣说秘密藏法。菩萨欢喜而以身供养佛,且变现稀有广大之神通。佛更就大德迦叶之启问而敷演秘密藏法。
1.27 万字 | 2022-11-20 16:19更新
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
1.30 万字 | 2022-11-20 16:2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