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又名《焦氏易林》、《大易通变》。易学著作。汉焦延寿撰,十六卷,是西汉众多易学著作中最完善的一种,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之变则为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文词,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作者依据圣人观象作《易》,观象系《易》的原则,凡《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无一字不本之《易》,用《易》象来解释《易》理,作者在观象系《易》的时候正覆象并用。《隋书 ·经籍志》著录十六卷,列于“五行家”。新旧唐书志、《崇文总目》 皆同。《七录》作三十二卷,殆合《易林变占》十六卷言之。有 《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置于子部术数类。《经义考》卷六引叶梦得曰: “焦赣 《易林》、《京房易》二书大抵皆卜筮阴阳气候之言,不复更及易道。”又引薛季宣序曰: “汉焦赣 《易林》十六卷,卷有四林,林六十有四繇,凡六十四卦之变四千九十有六。”
20.68 万字 | 2024-07-28 19:47更新
一卷。作者不详。为补充《禅苑蒙求瑶林》之作,四言韵文,收“少林斥相”以下至“大沩念诵”止,共144则,征引《碧岩录》、《人天宝鉴》、《林间录》诸书加以注释。收入《续藏经》。
2.68 万字 | 2024-08-26 08:22更新
《道德会元》,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2.86 万字 | 2024-11-19 19:07更新
《道藏》本《搜神记》为六卷(内容与金陵富春堂本《新刻出相增补搜神记》内容相近)题明张国祥校梓,卷首有儒释道源流,记录诸神一百六十余条。收入《万历续道藏》。继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搜神广记》。
4.30 万字 | 2024-11-19 19:19更新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卷,宋惟净等译。
1.61 万字 | 2022-06-15 08:57更新
七卷,宋西天三藏朝奉大夫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译。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载初定万汇於以发乎端。清浊之体既彰善恶之源。是显然后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利益之功同归於理。於是乎像法来於西国。真谛流於中夏。洞贯千古真实之理。无以穷囊。
6.41 万字 | 2022-06-17 15:02更新
《小品般若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共十卷。《小品般若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小品经》、《新小品经》;梵文《八千颂般若》。 该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观的理论;其中主要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等,兼论般若波罗蜜与五蕴关联、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以及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
9.06 万字 | 2022-06-19 22:27更新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大品般若经》,二十七卷(一作二十四卷、或三十卷、或四十卷),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五至六年(公元403~404)译出。收在《大正藏》第八册、二二三卷。此经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说是二万二千颂,但印度南方另有二万颂的本子(《现观庄严论》所据本)流行,而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第二会则是二万五千颂(见《法苑珠林》卷一百)。这些都是因时因地流传而有增减,但都是以《两万五千颂般若经》为经名。
35.39 万字 | 2022-07-14 11:10更新
简称《宝积经》。唐菩提流志等译。一百二十卷。分四十九会。魏晋至唐诸译家以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一卷,称“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称“新译”。此经为新旧译合编本。为一部大乘经丛书,以般若为本,泛论大乘教义之各个方面,内容颇为丰富。每一会相当于一部经。如有论述般若性空的《文殊说般若会》,有论“如来藏”的《胜鬘夫人会》,论菩萨六度四摄四无量的《菩萨藏会》,宣说净土法门的《无量寿如来会》,说出家在家法的《郁伽长者会》,说佛身口心三密的《密迹金刚力士会》等。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编入此经的部分会的单译本、异译本达四十余种,皆收入《大正藏》第十一、十二册。
110.17 万字 | 2022-08-22 11:11更新
《大乘显识经》二卷。唐·地婆诃罗译。又称《显识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主要是就识(异译写作神识)而论,尤其以众生死去后,识之舍离此身,及取他身为重点。就此点而言,阇那崛多的初译本《移识经》的经题更能充分地表达经的主旨。
1.27 万字 | 2022-08-24 10:13更新
西土圣贤撰集,二卷,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卷上,智者思惟财物不可久保,菩萨布施不惜身命等。卷下,外国有一咒龙师等。共计四十四篇。
1.83 万字 | 2022-09-24 21:49更新
《大方便佛报恩经》亦称《报恩经》、《佛报恩经》。本经通过释迦牟尼驳斥外道指责释迦不报父母之恩阐述了佛教对“恩”及“报恩”的观点。本经行文华丽,收入了不少故事,既是卓越的佛教宣传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其所述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有关,故在中国民间有较大影响。历代大藏经、敦煌遗书均有收录。
7.61 万字 | 2022-10-18 14:13更新
《众许摩诃帝经》,佛教经典,梵名 Maha^sammata-ra^ja。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 Sammata)之意译,摩诃帝(梵 maha^ra^ja),大王之意。此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同本。
6.95 万字 | 2022-10-18 14:19更新
《大乘悲分陀利经》,亦称《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悲分陀利经》、《悲分陀利经》等。佛教经典。三秦失译。八卷。主要叙述释迦牟尼前生离诤王本生,发五十一大愿,誓成无上菩提的故事。异译本有:西晋竺法护译《闲居经》一卷(或十卷),已佚;北凉龚道译《悲华经》十卷,已佚;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8.97 万字 | 2022-10-24 16:36更新
《焦氏易林注》,尚秉和撰。十六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自《焦氏易林》问世以来,历代未有为之详注者;至于以卦象解释《易林》之义,更无一人。作者认为,西汉释《易》之书,莫如《易林》之完善,凡《易林》文辞无一字不从卦象生,且无一象不本之《易》;于是搜求《易》象之根源,考稽林词之依据,校勘板本之沿革,纠正音韵之讹谬,逐字注释,撰为是书。同时所成之《焦氏易诂》,则为注余札记,重在以《易林》逸象诂《易》,与此书互可参照。
41.29 万字 | 2022-11-01 19:42更新
《易童子问》三卷,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全集》本。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脂。卷一、卷二说六十四卦卦辞及《彖传》、《象传》大义。卷三则考辨《易传》七种之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五种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视为孔子所作。此说发前人之所未发,至见疑古精神,在《易》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其解说《易》辞大义,却未能悉当。尚秉和先生《易说评议》指出:“惟欧于《易》象,既一概不知,于《易》理所入尤浅,故其说多空泛不切,且于《易》辞妄生疑惑。”
0.99 万字 | 2022-11-01 19:41更新
《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
10.20 万字 | 2022-11-03 13:18更新
《十住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本。注释书有: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世亲的《十地经论》等。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即《渐备一切智德经》。
5.83 万字 | 2022-11-06 14:23更新
《十住断结经》十卷,竺佛念所译,又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此经涵盖了十住品、十定品、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等内容,但都不完整。此经计有三十四品,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无法将其与某一品会相对。
13.20 万字 | 2022-11-06 14:45更新
佛名经有好几部: 一、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佛说佛名经,十二卷,举一万一千九十三尊。 二、失译人名,三十卷。 三、隋朝闍那崛多译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 四、失译人名,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简称三千佛名经。 五、隋朝那连提耶舍所译的百佛名经,一卷。
18.35 万字 | 2022-11-20 16:3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