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五代蜀杜光庭撰。道教中常有假托神、人相遇之事以感众。杜光庭撰《神仙感遇传》,就是辑录古今之人与神仙感应相遇之事,令人去向往追求。书中记述人神相遇的故事七十五条,每条都以遇仙者名号为题。所记故事虽为道家假托神异之说,但往往引之有据。如《李筌》条,是采自《阴符经注序》;《虬髯客》条,出于唐人小说,如此等等,知其并非杜撰。据此书第五卷末称“后有缺文”,知其非全,不知除此七十五条之外还缺多少条。据《宋史·艺文志》著录“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十卷”,今存只有五卷,说明缺佚很多。《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二卷收载此书所述四十四条,可与此本相参阅。现存宋《云笈七签》 (节选)本、明 《道藏》本、《道藏举要》本,清《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6.25 万字 | 2025-03-25 04:17更新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宋怀深说,善清、善随等编,韩驹序、佚名序(卷三)。大鉴下第十四世,嗣长芦信。
18.67 万字 | 2025-03-23 04:24更新
《大法鼓经》(Mahā-bherī-hāraka-parivarta-sūtra)刘宋·元嘉年间,由印度僧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德贤)翻译的佛教经文,分为上下两卷。或有《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是其异译的说法,但今检校比对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异,倒不如说《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是其异译。
1.65 万字 | 2022-11-03 13:28更新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资例, (六)心境释疑例,(七)喻疑显正例。注疏有从义之止观义例科一卷、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处元之止观义例随释六卷等。[佛祖统纪卷二十五]
2.07 万字 | 2023-04-26 17:01更新
《道德真经集义》明危大有集,十卷。自序作于明太祖洪武丁卯年(1387)。原本为二卷,《正统道藏》本析为十卷,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是书凡纂集十二家注解:河上公、何心山、吕知常、李道纯、刘师立、林希逸、董思靖、柴元皋、倪思、苏辙、晁迥、吴澄。作者自序谓「取其训释详明,理长义同而不牵强者」。此书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10.06 万字 | 2023-06-19 21:43更新
《道德真经注疏》,原题顾欢,疑系宋人所作。八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附录:敦煌S.4430 号残抄本。
8.09 万字 | 2023-06-23 16:25更新
《法昌倚遇禅师语录》,一卷,宋倚遇说,宗密录,徐俯序,惟清跋,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二。大鉴下第十二世,嗣北禅贤。
2.40 万字 | 2023-06-30 14:17更新
《禅抹宝训》由南宋大慧妙喜和竹庵士珪两位禅师精心编纂而成。《禅林宝训》中的嘉言善理,虽然是专对住持,僧众发出的训诫,但是,许多道理超越了佛教修持而具有了普遍意义。《禅林宝训》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自流传以来,被公誉为“万世师法”。《禅林宝训顺朱》是研究其的专著。
13.83 万字 | 2024-04-20 16:41更新
《孝经》:十三经皆圣人教人之书也,而至德要道尤在《孝经》。其书最少,其义最显。近年考试□(一)。功令增《孝经》论,盖欲天下人人读之。此所以顺天下也。自□功令颁布以来,不知天下果人人读之欤?其读者视为圣人教人之书欤?抑但视为考试题目欤?而世俗之人方取浮屠道士之语写刻传布,以为可以劝善戒恶而不知求之圣人之书,非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欤?澧既刻《孝经》唐石台本,又刻开成石经本,乃抄十七史中论说《孝经》之事若干条为一帙以缀后,将来有续抄者更当增入之,欲以此为读《孝经》者劝,使知其不可不读而 [不]徒为考试题目而已也
1.02 万字 | 2023-10-07 12:5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