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晚年亲订《就正录》,包含其讲义、奏疏及诸说,《高子遗书》即高氏弟子陈龙正整理《就正录》与若干篇高攀龙的遗文而成。《高子遗书》十二卷,内容为语、札记、经说辨赞、讲义、语录、诗、疏揭问、书、序、碑传记谱训、志表状祭文、题跋杂书各一卷。其中论学语、经说、讲义、语录,论学书信等是高攀龙阐发义理的主要部分,也是他哲学思想较为集中的体现。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后改字存之,谥忠宪,别号景逸,世称景逸先生,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市)人。晚明理学家,东林党领袖之一。高攀龙少习程朱理学,中举后就学于顾宪成,中进士后因疏诋时政而遭贬谪,后弃官家居30余年,其间与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讲学不辍,蜚声学林。《明史》谓高攀龙其人“操履笃实,粹然一出于正,为一时儒者之宗”。
29.39 万字 | 2023-01-01 17:03更新
《雁门集》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集。萨都刺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其中,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山水诗较出色,并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人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还有些诗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战思想,如《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风清丽俊逸,文辞雄健,间有豪迈奔放之作。 萨都刺写词不多,但颇有影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作。后人誉之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5.52 万字 | 2023-01-02 21:14更新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2.33 万字 | 2023-01-06 15:47更新
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中国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竹斋集》包括:七言律诗、金陵怀古、建康层楼、别金陵、遇昭瑞宫次韵二首、悼达兼善平章、寄天台丁仲容、发古塘、徐竹隐、听秋轩、送边伯京之闽、漫兴三首、寄东邻唐彦常等内容。
9.36 万字 | 2023-01-06 15:52更新
姜斋诗话二卷 清王夫之撰。《姜斋诗话》是王夫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理论价值。文章从艺术形象、艺术真实、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四个方面概括船山诗论的理论内涵,指出其艺术理论的历史功绩与现实意义。
1.23 万字 | 2023-01-10 15:03更新
《词洁辑评》,词学著作。清先著、程洪撰。五卷。是书所选以宋词为主,时出评语,论述词之源流体制,间以品藻,作者命为《词洁》,其原因在于“恐词之或即于淫鄙秽杂,而因此以见宋人之所为。固自有真耳。”
1.28 万字 | 2023-01-10 15:06更新
宋代文章理论著作。李涂著。据明人焦竑的《国史经籍志》,李涂有《文章精义》2卷,但原书久无传本。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署名李耆卿的《文章精义》1卷,四库馆臣认为二者当为同一本书。李涂论文多宗六经,认为:“《易》、《诗》、《书》、《仪礼》、《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皆圣贤明道经世之书,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
0.62 万字 | 2023-01-28 17:56更新
《文说》一卷,元陈绎曾撰。绎曾字伯敷。《元史》附见《儒学传》,作处州人。而《吴兴续志》亦载其名,盖家本括苍,而侨居苕水者也。至顺中,官至国子监助教。尝从学于戴表元,而与陈旅友善。师友渊源,具有所自,故所学颇见根柢。是书乃因延佑复行科举,为程试之式而作。书中分列八条,论行文之法。时《五经》皆以宋儒传注为主,悬为功令,莫敢异趋。故是书大旨皆折衷于朱子。
0.75 万字 | 2023-01-28 18:03更新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0.70 万字 | 2023-02-02 13:14更新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和清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是中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千家诗》为四卷本,共有诗人122家,226首诗。其中唐代65家,宋代53家,明代2家,无名氏2家,都是律诗和绝句。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
1.99 万字 | 2024-01-04 11:12更新
《搜玉小集》是唐代佚名编选的诗集,一卷,是现存唐代人编选唐诗的资料共13种中的一种。从入选诗人多为初唐高宗、武后时代作者推测,可能编者去此时代也不远。从所选诗人的生活年代看,大致可推定此集的编选年代最晚不晚于天宝末年。全书选诗六十二首,作者三十四人,多为初唐诗人。此书不以体分,也不以人统篇,编次参差,次第混乱,重出叠见,莫能得其体例。大约编者读诗时把当时公认的佳制名篇随手记了下来,名为“搜玉”,实际上并未尽搜括寻觅之力。
0.70 万字 | 2024-01-11 21:45更新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2.20 万字 | 2023-04-22 18:2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