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时间:2023-09-03 20:59

  经名: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撰人不详,约出矜宋元间。系净明派经书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

  目录

  中黄之道章第一 黄庭之景章第二 虚四谷章第三

  塞二兑章第四  开二洞章第五  立八柱章第六

  正位章第七   正性章第八   浑含章第九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中黄之道章第一

  人生受正,委和以生。含纯一之炁,保至真之元。阴阳和,而後疾疢不生。形骸坚固,而後丹元可守。不亏元炁,故得大全。是以中黄之道,适正为本。知本者,不反不侧,不乖不偏。理上下得四隅,知所以在,达所以存。知所在,故不失其方。达所存,故不遗其想。辨方知想,是谓正道。深於道者能之苟,不深於道则忘本务末、不归正中,而中黄之道乖矣。中言其位,黄言其色。知位不失,识色不胶。非位非色,得其所得。今黄天之炁,横于胸臆,明其本真,不迷不忒,此之谓信。何谓至信,信在其中,黄锺之宫。中炁所兆,年谷以丰。人生如是,可以守一。守一既修,八柱以立。八柱既立,金丹赫奕。三千功成,步虚昇陆。

  黄庭之景章第二

  浑沦辟,而神洲之理明。形骸生,而五官之用着。天地立,乾坤成。如立蜂房,如生蚁坏。乾坤之外,亦有乾坤。六合之内,岂无六合。惟乾坤之理,六合之义。求之於身,则一身之中天地既位。则青华之都,肝之正宫。赤明之府,心之正室。素辉之景,肺之正位。黑玄之郡,肾之正楼。脾位乎中,名曰黄庭。以金为屋,以玉为门,门玉如谷,色如蒸粟。有真人马,金缕之衣。如童子坐金莲,名蕊珠,字瑶仙。识其面者,可使与天齐年。守其宫阙,念之常存,故能入於玄玄。

  虚四谷章第三

  眼为神光之谷,耳为和声之谷,口为灵泉之谷,鼻为真香之谷。知中黄之道者,使眼无非视而神光荧荧,使耳无非听而和声殷殷,口无妄食而灵泉清,鼻无妄闻而真香馨,自然而已。恶欲不至则正炁明,正炁明谓之虚恬。虚恬者,如橐龠,可上可下,而正炁交错,不作於中。中扃广漠,洞然开阔。不流於妄,即是真作。既曰即真,可以得道。道非他求,本自我身。四谷不虚,所以失道。虚以为用,中扃圆融。光照内反,发乎泰定。如有巨室,四窗高明,於中居止,可谓明白。故正中黄,中黄者,虚四谷也。

  塞二兑章第四

  二兑者,炁精泄之门户也。人之所以夭折易衰者,前兑伤其精,後兑伤其炁。伤精而精不固,则妄淫,是名横流之兑。丧炁则炁易耗,而妄发,是名贼流之兑。善养精炁者,以精出乎思。思本乎脾,於是绝思,以炁出乎食。食本乎脾,於是绝食。绝思则真精内固,不以好色而荡摇。绝食则真炁内全,不以美味而败散。识二兑之正理,则中田固而有养。中田固矣,所以长寿。故正中黄者,必塞二兑。

  开二洞章第五

  二洞者,神宫之正位也。仙药之本原,炁液之道路。顶为乾灵之洞,能开之,则炁出入之门户也。上腭为玉神之洞,能开之,则精液出入之关键也。能中黄者,既四谷虚,而外邪不侵。二兑塞,而内正不发,则无思绝食。举炁而向上,则庆云出入於乾灵之门,可以飞神。取液而漱咽,则灵液出於玉神之泉,可以灌溉。金鼎於此,而嘉禾植善。得中黄开洞诀方,始名为大列仙。比其要,知其要,得道之本也。

  立八柱章第六

  身者,神之舍也。以形言之,谓之眉宇。以炁言之,谓之炁宇。以性言之,谓之泰定之宇。故身者,神之所舍。欲神舍之长存者,莫善於立柱。柱者,屋室之主也。元炁者,础也。元炁为础,而八柱立。何谓八柱,虚四谷谓之五明之柱,塞二兑谓之两极,开二洞谓之辅栋。以元炁为基,以精神为覆,帱而後居焉。以安吾之性,以全吾之道。道者,大而无外也。不沉不浮,得所住,知所生。知所定,适所安,正所正、而宾主之道立矣。宾犹铅汞也,主犹心肾也。心肾正,铅汞生,而後可以安金鼎,为大烹也。故善学者,以身为安宅,以见闻觉知为风雨。立八柱,安垣墉,而风雨之患消矣。所以先识其道,次明其景。立基定方,如王建国。面南背北,响明而治,此其道也。

  正位章第七

  道者,适乎正中。得正中之道,则洞然而已。何谓洞然,如彼卜宅。各安其居,宜前堂後室。各适其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各守其方。於是布八卦,定三田,知升降,审节候,明自然也。而吾以不明,明白自白也。而吾以不染,染则不明。明则莫大,之明不染。染物不得,而染以之。识正果,全正真,超正路,出正途。泰然圆融,恰然不动。此名正位之本,识鼎之所。既识鼎所,还丹可取。

  正性章第八

  有正性,有妄性,性本一也。未尝有二守一,去二得其正性。如性之正,不失所正。正而不泥,何事於正。正者,正也。正所不正,不正乃正。随其所正,合乎正真,是名正性。性自恬和,以和故通。以通故达,以达故明。明明之性,是谓正性也。

  浑含章第九

  中黄本非意立,唯浑含斯识。中黄八柱,本非精思,唯中黄斯有八柱。柱立而宅成,础坚而柱稳。推浑含而天地之理得矣。天地之理得,而成立乎中正矣。故不知中黄,未可以言人也。一饮食之肥瘦,亦中黄也。一是非之绝累,亦中黄也。知中黄,而大道彰矣。

  太上灵宝浄明中黄八柱经竟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