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受戒录

时间:2023-03-18 09:25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述
  稽夫中边得戒。始末源由。中制十人受具。边许五人得戒。中是中天竺。天竺之东际白木调国。南际靖善塔。西际一师黎仙人山。北际柱国。自此四外。名为边国。震旦乃在白木调东二万七千余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昔汉明帝初。摩腾法兰二法师来至此土。与人出家。唯剃须发。披缦条衣。授彼五戒十戒而已。以不满五人。不得受具。後至汉桓帝。一百余年内。犹三归五戒十戒。递相传授。桓帝已後。北天竺国。有支法领等五沙门。来至汉地。始於长安与人授具足戒。其时大律未有。唯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流行此土。时尼众来求受戒。五僧曰。如律所明。唯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诸尼辞退而还。泣泪如雨。曹魏初三年。中天竺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至雒阳。译出戒律。立羯磨受法。准用十僧。於是佛法大行震旦。为东夏受戒律之始也。时汉末魏初。东天竺国。有二尼来到长安。见诸尼众问曰。汝等谁边受戒。尼众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众。悉未有具。即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山死。二人堕黑涧死。唯余十人到此。诸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後到吴地。亦与彼尼众受具。西尼思慕本乡。遂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有余年。又按高僧传。宋元嘉十年。西天僧伽跋摩。至建康。敕住平陆寺。为京师沙门慧照三百七十人。渡蔡洲岸。於船中再受具戒。或问其意。照曰。以疑先受。若中若下。更求增胜。故须重受。依本腊次。十一年。求那跋摩。於南林寺立戒坛。为僧尼授戒。为震旦戒坛之始。时师子国。比丘尼八人来未几。复有尼铁索罗三人至。足为十众。乃请僧伽跋摩为师。为景福寺尼慧果等。於南林戒坛。依二部重受具戒。度三百余人。噫。古人忘身为法。不惮数万里而来。然此方得戒者。岂可不生难遭想哉。惜夫今当末法。知法秉羯磨者难得。而二部僧尼受戒。失传久矣。昔摩腾罗汉。并诸贤哲。多是果位圣人。尚不敢违律。僧不满数。与人授具。一部僧而与尼授大戒。我等何人。敢违佛教。灭佛正法。致他永失比丘比丘尼性。得虗假名。授受俱成非法矣。顺治十四年。余在广州羊城。时各县余尼来求受具。余辞不获已。因立二部僧。各满十人。与授大戒。自後十人难得。但有五人以上。亦与为授。要须持律清净。故云边地持律五人得受具戒。其尼亲教师。要满十夏。而羯磨教授二师。及余证人。无论岁腊。事须解律。纵律未能精链。其羯磨者。必是持律明了。方许秉法。若不如是。强与他授。令他尽寿戒不沾身。罪非小也。虽云边地五人僧受。不论尼众。斯乃古人慎重。边地僧尚难得。尼众何能易有。兹以窃推。律既许僧。尼必预列。昔迦旃延尊者。在西天竺。阿盘提国。有长者子名亿耳。出家求受具戒。时彼国无十人僧。不得受具。乃往白佛。佛听边地五人得受。时因缘在僧。故未及论尼。况今末法出家。遇正教者实难。若不论尼。则尼部全缺。八敬谁修。虽是边地。而有持律清净十人。别拣五人。律文不听。知非持戒清净。方任拣择。以受戒事大。一不如法。则戒体斯失。今诸方丛席。为人授具。既不知作法结僧大界。戒坛奚立。则戒无由得矣。故云。若不结界。一切羯磨受戒等法。俱是空作。复不依律作白羯磨。唯师自心。在沙弥白衣前。杜撰唱说。非法为法。以譌传譌。递相踵习。沿波日久。不觉其非。佛言。若有秉羯磨说戒。则正法未灭世间。又云。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弘绍之宾。特宜遵教。俾正法而恒存。木叉而永固也(戒坛。即戒场。在大界内结)。已上略述得戒缘由。向下录得戒和尚阿闍黎。二部僧名。并记自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尊卑也。
比丘尼弟子      年  月  日 时生族姓 系  府  县人於    年月  日拜  师出家 僧部戒於    年  月  日 时受 和尚具足戒秉羯磨阿闍黎名  号  轨范师尊证僧伽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尼部亲教师尼名  字羯磨师尼名  字教授师尼名  字证戒尼僧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   贤部附作法略仪
  初受具足戒尼。未能即阅大律。其亲教闍黎二师。当与戒本令其熟读。使知护持。无致亏犯。及识布萨。自恣。受衣。净施等法也。

  布萨法

  (半月半月布萨。下至有四比丘尼。即应诵戒本。不足四人。三人。二人。当对首布萨。若有所犯。应先忏悔已。然後布萨)。

  对首说戒法

  (至布萨日。若有三人。各各相向露顶。脱屣。互跪。作如是言)。
  二大姊。一心念。今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尼清净(三说。後二人。亦如是说。若只有二人。除上二字。即云大姊)。

  心念说戒法

  (若只有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尼清净(三说)。

  对首安居法

  (前安居四月十六日。应对一知法比丘尼言)。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依某僧伽蓝(若在村内。非僧住处。应云某聚落。若在别房。应云某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彼应语云)好。(答言)善(若後安居。至五月十六日。应云後三月)。

  心念安居法

  (若无所依人对作法。即自心念口言)。
  我某甲比丘尼。依某处某房。前三月夏安居(三说)。

  对首受日法

  (若有佛法僧事。或檀越父母等请唤。不及即日还。若须二日。乃至七日。应对一比丘尼言)。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此中安居。白大姊令知(三说。不应为饮食衣物故去也。若前事不及七日还。当从僧乞十日。半月一月。羯磨去)。

  对首自恣法

  (凡有所犯。应先忏悔已。然後自恣。若住处有五比丘尼。应僧中差受自恣。若无五人。四人当对首各各相向。作如是言)。
  三大姊一心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尼自恣清净(三说。若有三人二人亦如是作)。

  心念自恣法

  (若只有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尼。自恣清净(三说)。

  受五衣法

  (佛言。五衣应受持。有衣不受持。得罪。过十日。即犯舍堕。若得如法衣。应具威仪。对一比丘尼。或亲教师。或阿闍黎。如是言)。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僧伽黎(若干)。条衣受(若干)。长(若干)短。割截衣持(三说)。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覆肩衣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说。佛制恐污三衣。用覆两肩。然後着三衣在上)。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罗衣受。长四肘。广二肘。是衣厥修罗衣持(三说。厥修罗。此云篅衣。即裙也。以两头缝合。形如小篅。着时入内。擡使过脐。各蹙两边双排擪脊。系之以绦。篅即谷围也)。

  受尼师坛法

  (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尼师坛。是我助身衣受(三说)。

  受鉢法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鉢多罗。应量受。长用故(三说)。

  受十六枚器法

  (即日得器。应即日受。可须用者。十六枚。余者当净施。若遣与人。谓大釜。小釜。二盖。水瓶。及盖。洗瓶。及盖。四盘。二小杓。二大杓。受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某器。是我十六枚数。今受(三说)。

  受非时药

  (佛听饮八种浆。即果汁。谓梨。枣。甘蔗。蒲萄。藕根等。应先净人擪已。滤过。澄清。从净人手受。应对一比丘尼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非时浆。为经非时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受七日药

  (酥。油。生酥。蜜。石蜜。一受得七日自手取服。八日即施与人。自不得服。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七日药。为共宿七日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受尽形寿药

  (谓丸。散。一切咸酸等。不任为食者。一受得自取服尽。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某病缘故。此某尽形寿药。为共宿。长服故。今於大姊边受(三说)。

  净施法

  (有二种净施。一真实施。二展转净施。真实净施。应云)。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此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舍与大姊。为真实净故(谓真实舍与他。欲要着。应问彼。乃着)。

  展转净施法

  (比丘尼受戒已。除五衣外。所有一切新旧衣服。对一比丘尼说净。不说。过十日即犯舍堕。後凡所得衣。若布。下至长一尺四寸。广七寸。即须说净。作如是言)。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有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姊。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应云)大姊。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受已语云)汝施与谁。(答云)施与某甲。(受净者云)大姊。汝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今受之。受已。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善护持着。随因缘(当称一比丘尼名为净主。或亲教师。或闍黎师。若净主死。即须别称一净主。将前所有衣物。称後净主名。说净)。
  (其余一切作法行护威仪。备载羯磨本。及沙门日用中。自当检阅)。

  八不可过法

  (亦云八敬法。佛告阿难。我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何等为八)。
  一。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令坐。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可过。  二。比丘尼不得骂詈比丘。诃责。不应诽谤。言破戒。破见。破威仪。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说)。  三。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诃比丘。比丘应诃比丘尼。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四。式叉摩那学戒已。从比丘僧乞受大戒。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六。比丘尼半月。从僧乞教授。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七。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  八。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如此法。应尊重(余词如上)。如是阿难。我今说此八不可过法。譬如有人於大水上安桥梁而渡。女人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云云)。

  比丘尼受戒录(终)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