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迁正量证

时间:2023-03-18 09:18

  慧日永明寺 道衡 述
  理固有赞叹无足以扬其休。务加弹驳以发其奥者。肇师物不迁论意渊词丽。文短义周。非徒学者之指南。实海藏之精华也。而数千百年未有知其解者。尽将性空不迁之旨认作确定死常之执。故有月川澄禅师者。愍其精义之沦没。悲彼聋俗之难喻。知诠释之无补於颓靡。故弹驳以扬其休奥。所谓正言若反以楔出楔者也。虽然。是岂无说乎。请试为论之。盖澄师驳论虽不下数万言。约其要不过以其因非也。今论其要则余可忽矣。所谓因非者无他。修多罗以诸法性空故不迁。而肇师以物各性住为不迁。据澄师之驳意。则性空性住似同水火。其实性空之於性住。但异其名非异其体也。所谓性空者。以色性自空非推之使空。故谓之性空。即般若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所谓性住者。以诸法恒住於真空实性之中。故谓之性住。即妙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也。能如是见。则澄师能破之真因。即肇师能立之玅趣。曷容有所异同其间哉。而澄师佯为不知。谬解性住云。言性住者。即彼所谓昔物住昔不来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乃至新故老少成坏因果等物各住自位。故谓性住。呜呼冤哉。性住之义若果如是。肇师不迁之义且置。而玅华是法住法位实相常住之宗岂亦同於外道死常之执。及胜宗六句定异之见耶。是固近日人师之物不迁。非肇师之物不迁也。故澄师曰。吾非驳肇公也。驳是肇公者也。良有以哉。虽然昔物住昔不来於今。今物住今不往於昔等云云。皆肇师本论之文。是乃即以不迁之语。用释性住之理。是何容间然而非之耶。盖其言实未甞异。而其所以言恐未甞同耳。夫肇师云。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者。皆即相明空之玅旨。而澄师悉误作定异死常之偏执。又何怪夫所谈之不水火然也。又何怪夫性住之不违性空也。夫言昔物自在昔。相有也。非从今以至昔。体寂也。体寂则性空。相有则用妙用。妙故虽有而常寂。性空故虽寂而恒照。斯皆会空有於同致。齐体用於一言。以是而释性住。则性住为不迁之真因也明矣。岂同澄师所谓性住为定常而各住为定异哉。所以涅盘指化身为即真。法华称诸相而咸玅。本论亦云。言去不必去。称住不必住。可以神会。难以事求。则肇师明告之矣。又安可滞於事迹而难性空不迁之理哉。澄师云。肇公求向物。既曰於向未甞无。於今未甞有。是则此物向有今无也。冤哉澄师。此岂肇师之意耶。夫肇师但曰於向未甞无。而不曰决定是有。但曰於今未甞有。而不云决定是无也。盖言未甞无者。但遮空见.断见之无。非执有见.常见之有。言未甞有者。但遮有见.常见之有。非执断见.空见之无。岂如驳家以有为有之有。以无为无之无。所以论云。所造未甞异。所见未甞同。逆之谓之塞。顺之谓之通。然则论所谓昔物未甞有无者。本无通塞。而通塞自在人情之逆顺而已。本论又云。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不迁之致明矣。而澄师非之曰。若昔因不灭不化。则众生永无成佛之理。是皆澄师左会论意以咎肇师耳。夫肇师云。果不俱因者。谓正当果时。因相已灭也。因因而果者。谓果虽非因。因用不忘也。故曰因因而果因不昔灭。即净名所谓性虽空寂所作不忘也。以果不俱因。故虽有不有。以因因而果。故虽空不空。不有不空而不迁之致明矣。岂凝然有物不灭不化方谓之不迁也耶。又岂昔因必定断灭而谓之性空也耶。若必曰因灭故然後果生。是何异索死鸡之再鸣而求焦芽以结果也。既知昔因不灭不化众生永无成佛之理。然则昔因已成断灭者。众生亦安有成佛之理耶。是皆澄师但知锥头利而不知凿头方也。又曰。既有因果即是无常。无常则迁流转变。何以谓之物不迁。盖澄师不知常与无常迁与不迁非犁然两法。但昧者异之耳。苟能的见无常之致。便可彻悟性空之理。既悟性空则恒居性住而物不迁矣。如是则不迁.性住.无常.性空四言一会。所以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也。故知肇师每发一言。必忘空有於机先。而融真俗於言外。且章必寄言以简其过。又安从而求其疵焉。澄师固欲指鹿为马。肇师岂肯心伏哉。虽然。此皆澄师大权方便佯为不知。以贼攻贼用谬辟谬而已。岂其实然也哉。或曰澄师驳论以来。海内尊宿大老驳其驳者亡虑数十家。何以皆不能杜澄师之口。每一议发徒资其电辨之风。以益肇师之过。是岂诸尊宿识果不逮澄师。抑不迁之义果有堕而决不可救耶。是皆非然也。盖此数尊宿者皆忘名大士。为法通人。见澄师驳义有所不周。而人师之见有所未尽。故一一拈出与澄师发挥之。岂诚学不足而识不逮也。岂不迁之义果有堕也。不然诸尊宿何以徒有是肇之婆心。并无匡肇之手眼。且因明乃破立之纲维。推邪之良范。澄师方挟此以为破肇之本。诸师皆忽而不论。是何异欲救长平之百万而将空拳以拒强秦。又何异公输方执櫽括以绳材而离娄恃己明而横谏。虽离娄之明固无惑於材之美恶。要非公输所心伏。亦非彼材之知己也。如是而救肇。非但数尊宿之所不能。正恐将大千世界尽抹为尘。一尘一尊宿。每一尊宿复有如尘之口。犹恐愈辩则愈增肇师之过而不足以伏澄师之辩也。吾故知此皆非诸尊宿之本意。尽是装聋作哑。务欲互相发挥不迁之休奥而已。夫澄师既以因明破肇师之宗。吾今亦即借因明而立不迁之义。是所谓借手行拳就路还家也。澄师破立之宗因具在驳论。皆澄师佯为谬立。略引一条试为评之。其一法自相相违。因云。求向物於向於向未甞无。责向物於今於今未甞有。是则向有今无。此因向异品上转。故犯法自相相违也。此甚不然。盖因明之法自许寄言简过。肇师不曰是有而曰未甞无。不曰是无而曰未甞有。斯皆两言一会空有双融。言未甞无者但释人之断见。岂执有而胶常。言未甞有者但闲彼之常执。岂堕无以明断。乃知未甞之为语。正寄言以简过也。如是则肇师之三支本圆。而破家之诸过徒显。其他违因一皆类此。故不繁引。虽然此且就澄师所立而施辨。要之皆非肇师之本意。若准论立。应云。物是有法。不迁为宗。因云。各住真空即寂之性故。同喻。如江河竞注即湿之静流。异喻。如汹涌奔波随风之动浪。斯论有明文。乃真能立也。是则物乃性家之物。性乃即物之性。举一物而全体即性。语斯性而无物不备矣。所以布毛拈起则豁悟本心。吹息纸灯而大千照破。如是而言性住。法华有法住法位之真诠。如是而语性空。则般若有即色即空之明训。华严谭各不相到。净名演业因不忘。是皆澄师引以驳不迁者也。吾皆藉以证不迁而已。此非所谓所造未甞异。所见未甞同耶。虽然亦岂澄师实有所不同耶。盖有是论而无是驳。虽予亦必草草同近日人师而读过矣。故吾曰。理固有赞叹不如弹驳者。第顾所驳何如耳。故知澄师之驳论。非驳不迁也。乃善於解不迁者也。读不迁者其可忽乎。是则不迁之义决是大乘性空之妙理。何以清凉国师亦云。滥同小乘有见之常情。此亦清凉语自昭然。读者昧之耳。夫既曰滥同。决非真同也。如曰珷玞之滥玉。鱼目之滥珠。岂珠与玉即鱼目与珷玞耶。清凉语其滥同者。正恐学者误同近日人师也。安可反因是以证其谬哉。呜呼。据斯众义则知观国师之唱於前。澄禅师之和於後。以至诸尊宿之交攻於傍。皆其言似相胡越。其意实相表里。务欲互相发挥不迁之休奥者也。予故为之证云。

 正量论跋

  或曰肇公以物各住位立不迁。而澄僧驳之。何谓也。曰据不迁义有五。曰刹那灭。曰性空。曰即真。曰事理无碍。曰事事无碍。是五者各有圣经为据。即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也。而物各住位之谈。五教不摄。是以驳之。香山子曰。咦唏。若果如是。则肇师奔逸绝尘不可以见也。以其超然独见於五教三乘之外。故昔者释迦老子四十九年说法犹不能於此敢措一辞。而况辩者乎。汝能於是体取少分便得彻困。何用驳为。又曰。肇师因不昔灭而果得生。澄僧引经曰。如食虽念念灭而能令饥得饱。药虽念念灭而能令病得瘥。乃至日月光明虽念念灭而能生长草木。由是而知。一切有为生灭无性。乃能转变增长成办众事。若法不灭。其性常定。则无因无果。世界不成安立矣。又如会楞伽金刚佛舍利。非刹那之说可以破千古之疑。此等理趣甚多。不能枚举。使微澄公。吾恐终不得而释耳。则正量之作其大有功於圣教矣乎。香山子曰。不然。子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也。譬之长风所吹。若无百窍则异响焉生。肇公略开孔窍以俟知音久矣。二千年来风恬浪静。更无一人正眼觑着。迩来塞上出一多口阿师。忍俊不禁。愤底一吹。而异响俱闻。然则是响也。於窍有之乎。於风有之乎。即二有之乎。离二有之乎。法本常寂。因缘适会耳。澄僧何有焉。虽然如是。二俱不了。一则不合师悟一。则不合泥经。若无事道人门下。更须买草鞋始得。至是举笔云。还委息麽。自是鸟栖林麓易。从来人出是非难。
  旹皇明万历癸卯夏香醉山隐者无似道人书于独寐庵中。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