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愿文

时间:2023-03-18 09:13

 明 袾宏着并释

 西方愿文科

大文分二
  初总序归敬  二正述愿文

初总序归敬三
  初标主  二明愿  三请加

二正述愿文三
  初求生西方正因  二得生西方明验  三已生净土大用

初求生西方正因五
  初发起大心  二忏悔业障  三立愿自要  四求佛冥加  五净业成就

二得生西方明验三
  初临终正念  二感佛来迎  三往生极乐

三已生净土大用四
  初见佛得记  二蒙记具德  三成德利生  四普皆回向
  

  西方愿文解

    净业弟子 袾宏 着并释
  △初总序归敬三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初标主。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稽首者以首叩地敬之至也西方国土无量今归敬者西方之安乐国也安乐极乐之异名也或名安养或名清泰其义一也接摄取也引指导也众生沉沦接取置之善地众生迷昧指导归之正途凡知识罗汉菩萨如来皆接引导师如畋猎之有虞人涉川之有舟长问路之有土民也惟佛为群导师之中大导师也大二意一普度群灵无遗失故二究竟成佛无退转故。
  △二明愿。
  我今发愿愿往生
  信行愿三净土资粮但言愿者惟信故愿愿之切者必其信之真也行以愿立愿之切者自能行之力也是以弥陀经中专说发愿愿往不一而足。
  △三请加。
  维愿慈悲哀摄受
  愿文备矣或问古云把手牵他行不得惟人自肯乃相应何乃求佛摄受耶答一者弥陀本愿力故二者求佛摄受正自肯故三者感应道交正相应故(何乃下三十六字未完今续)。
  △二正述愿文分三初求生西方正因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已生净土大用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发起大心二忏除业障三立愿自要四求佛冥加五净业成就初发起大心。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於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先出念佛求生净土之本志也普为者兼利为怀不为自身独求解脱也一乘者佛果为期不於余乘妄有希冀也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四恩者在家则父母众生国王三宝出家则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也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二忏除业障。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於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述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承上虽发大心恐宿世今生业障多而福慧少欲净偏染故须忏悔本净者心本自净因迷成染今始觉知惭愧修省若本不净如销顽铁欲成真金纵经百链终不成就○三业者身业意业口业也三业各具贪瞋痴故。
  △三立愿自要。
  从於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虽已忏悔不发誓愿是谓有忏无悔要者犹俗云胁制古曰要君今自要故四句即四弘誓也○远离句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勤修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誓成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誓度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四求佛冥加。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古净土文谓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见故行人既发大心佛必证知既证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悯既哀悯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显如禅观幽如梦寐所云金色宝严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诚之极感应自然或不精诚与精诚未极则不能也然行人但须一心精诚不必因此生着作意求现。
  △五净业成就。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内外交资故障灭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空而曰疾不劳肯綮修证也破而曰顿不历阶级次第也了悟圆觉常住寂光至是得本净心故曰净业成就○宿障者贪嗔痴等善根者戒定慧等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实则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二得生西方明验三初临终正念二感佛来迎三往生极乐初临终正念。
  至於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至於者前修净因故至临终感斯净报也平日散心杂念临行挥霍慞惶念佛若至一心临终安得不定然行人但贵已离贪恋迷惑勿虑或遭病苦厄难倘遭病厄当知念佛人死此往生如脱敝衣得换珍服如出牢狱得还故家不亦乐乎况古云还有不病者麽则亦有不厄者复何虑哉○病苦者身所生厄难者身所遇贪恋者或贪眷属或贪财产不能舍故迷惑者心念颠倒如不知地狱而曰我欲往中我欲往中故。
  △二感佛来迎。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也众见发心则自他兼利矣又众人皆见其事乃真独己见之或是魔事。
  △三往生极乐。
  我於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
  上见佛来今随佛去无来去中而来去也胜莲花者上上品也。
  △三已生净土大用四初见佛得记二蒙记具德三成德利生四普皆回向初见佛得记。
  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於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
  上言平日求生临终得生然岂徒得生而已乎今言得生之後亲蒙佛记具足功德广度众生有如是等大用也凡生西方者花开有迟速见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後今是举念即生生已即花开即见佛即闻法即得忍即授记也皆上上品事。
  △二蒙记具德。
  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或疑如是广大功德累劫修习未必能得云何一生西方皆悉成就不知万法唯心既得一心何法不得文殊般若称念佛为一行三昧得此三昧所有多闻智慧辨才远过阿难百千万亿倍余可知矣○三身者法报化身也四智者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智也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通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
  △三成德利生。
  然後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然後者古所谓既生西方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也不违而入者常居九品常在十方时时堪忍度众生刻刻西方入正定也还得净心者上言迷本净心此言昔迷今悟如久失方得得其本有之净心非新得也愿无尽者前来发起无上大心故今成满无尽大愿也。
  △四普皆回向。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普报三有均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初始发心求生净土本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故今回向亦如是。

  西方愿文解(终)
 原刻西方愿文跋

  余自癸卯抄秋。获侍 慈颜。说此愿文。开我迷云。甞讯金刚何以一切尽摄。 师曰。说无无所不无。说有无所不有。言下顿觉有省。又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师云。此有作一句读者。有作两句读者。於义皆通。又为我旁引曲喻。豁般若一部之全旨。亶甫知向往。荷 师为无量寿。而遽尔示寂。不胜哀悼。 金容虽杳。金口常宣。刻此愿文。以志皈依之始因。愿与尽未来际学人见闻随喜者。念念无量寿觉。一心不乱。皆入云栖大誓海者。

  云栖大师像赞附

  禅之髓。儒之通。律之虎。教之龙。一行三昧折摄为宗。庄严万善权实参同。且道参同伺处聻。咦。水底月为天上月。谷中风作陇头风。
  昔端木氏之於儒童菩萨也。日以予言赞夫子。犹以两手捧土加泰山也。亶於 大师。犹以一指拈微尘。扬妙高山上。聊以寄其跂仰之恍云尔。
  万历四十三年孟冬日弟子广亶和南述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前汉书平话》,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汉书》其他史传如《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佚名 | 历史演义 《新编五代史平话》,原版名为《五代史》,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