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三十一品。唐代义净译。略称最胜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此经乃金光明经之别译本。为金光明经之译本中最后出而最完备者。本经叙说金光明忏法之功德,且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广为我国、日本所重视。古来,本经之注疏颇多,较重要者有,隋吉藏之金光明经疏一卷、隋智顗之金光明经文句六卷与金光明经玄义二卷、唐慧沼之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等。
20.25 万字 | 2025-03-26 22:43更新
凡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经中列举数千佛、菩萨及辟支佛之名,谓受持读诵诸佛名号而思惟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未来世得无上菩提。有关诸佛之数目,丽本与宋、元、明三本所举略有出入,依据后三本,总计列出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佛名。
22.28 万字 | 2025-03-29 12:05更新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广录。宋代僧希叟绍昙撰,侍者法澄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庆元府佛陇山进山语、平江府法华寺进山语、庆元府雪窦资圣寺进山语、小参、法语、拈古、题、跋、颂、赞、小佛事等。卷四之‘示日本平将军法语’,系日僧兰溪道隆遣使请希叟开示法语,以寄予当时之幕府将军北条时宗。卷六之‘俊侍者将别山四会语录归日本板行求予序引’,及‘日本澄上人’(最澄)、‘日本然上人’(法然)之颂等,皆显示希叟与来华日僧往来之密切。自悟等人编集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又作希叟绍昙和尚语录,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
15.84 万字 | 2024-03-26 19:43更新
《法华五百问论》,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注释书,针对慈恩大师之法华玄赞所说,而以天台宗之立场斥难之。全书采问答形式,总数约有五百,故名五百问论。内容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论诤,主要论点以定姓二乘之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为主干,网罗三车四车论、法华论之四种声闻、摄大乘论之四意趣、法华经寿量品之正宗流通论等,有关天台、慈恩两家所有重要问题而见解不同之处,加以论议。
10.69 万字 | 2024-03-26 19:43更新
简称《沙弥要略述义》、《律仪要略述义》。律学著述。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书玉撰。二卷。系明袾宏辑《沙弥律仪要略》的注释书。分初释标题、二释文两部分。释文又分戒律、威仪二门。书中随文逐节加有科文,条理清晰。作者指出,本书应与其自撰《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合看,因某些略释之文均在该书有详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15.98 万字 | 2024-03-26 19:43更新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五卷,元清茂说,元浩、清欲、应槐编,冯子振序,日本梵仙跋,又云扶宗普觉佛觉佛性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一世,嗣横川珙。泰定二年(1325)年刊行。又名《扶宗普觉佛觉佛性禅师语录》。收录师住白云、开元、永福等寺的语录、拈古、法语、小参、普说、真赞、自赞、偈颂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卷。
10.16 万字 | 2024-03-26 19:41更新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三卷,唐道宣撰,宋元照序,宋允堪钞并序,日本慧光合,排科会本,道谏刊版回向,内题无法字。
21.52 万字 | 2025-03-22 11:58更新
凡六卷。又作佛鉴禅师语录、佛鉴录、无准和尚语录、无准禅师语录。宋代僧无准师范撰,宗会、智折等编,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卷一至卷二辑录清凉寺、普济寺、资圣寺等五会之语录;卷三至卷六辑录小参、法语、普说、拈古、偈颂、自赞、小佛事、祭佛鉴禅师文、入内引对升座语录(奏对录)、行状等、其门人中之兀庵普宁、无学祖元、日僧东福圆尔等,对日本之禅宗有极大之影响。
18.88 万字 | 2025-03-29 08:26更新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业、僧璩、道俨、智称等师皆精研此律。
64.87 万字 | 2024-03-31 08:56更新
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
17.55 万字 | 2024-03-31 08:57更新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宋心月说,住显编,刘震孙序,附新添,内题石溪和尚语录,末卷尾题石溪佛海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掩室开。又名《石溪和尚语录》、《佛海禅师语录》、《石溪录》。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16.07 万字 | 2025-03-26 17:58更新
删定止观,三卷,。唐·贞元二年(786)梁肃撰。述并统例,吴克己序,附智者大师传论,一名天台法门论,释门正统所载梁肃传,日本元政跋。收录在《卍续藏》第九十九册。系节略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的《摩诃止观》而成。共计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指归。梁肃曾任唐代翰林学士,师事荆溪湛然,通达天台学。以有感于《止观》文义深广,初学者不易明了,因而删定要文撰成本书。
15.03 万字 | 2025-03-22 23:21更新
四卷。又作《正宗赞》。宋代希叟绍昙撰。收录从菩提达摩至雪峰义存以及禅宗五家的耆宿计七十余人的略传,各传之后附有四六排偶之赞,描绘诸禅师作略风貌,宋宝祐二年(1254)刊行。后收入《续藏经》。
15.68 万字 | 2025-03-23 01:34更新
《五灯全书目录》十六卷。清代霁仑超永编,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至一四二册。目录卷首附有序文、进呈奏疏、凡例等。全书内容系超永自五灯会元等诸传灯录中摘其要者,并费时十余年亲往各地搜集文献。除七佛、西天、东土诸祖外,凡五灯会元以后之祖师、耆宿、居士等,无论正系旁系,皆广为搜录立传,计有七千余人,为传灯录之集大成者。本书承认唐代天王道悟等之法系。此外,书中有若干人物重复编列之情形。
7.46 万字 | 2024-03-31 11:34更新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南宋上清派道士张大淳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丁卯年(1267)作者自序,内称:宋理宗时,道士司徒师坦乞请加封三茅真君,理宗允之。于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冲君」;中茅君为「定禄右禁玉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慧仁佑真君」。司徒师坦死后,弟子张大淳继承师志,编成此书,以记述此次加封事件始末。书中辑录有关加封三茅真君的告敕、表状、省札、祝文、所赐仪物名单,以及礼醮科仪、谢表、进碑表等。元朝刘大彬编《茅山志》,采录此书所载敕文。
1.87 万字 | 2025-03-28 06:1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