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详注》,唐诗别集。原书24卷,通行本25卷。杜甫撰;清人仇兆鳌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仇兆鳌字沧柱,晚号知几子,淅江鄞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自宋至清,注杜诗者号称千家,此书是作者在汇集各家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前后用了20多年时间。书前有自序和新、旧《唐书》杜甫传,年谱,凡例。书后又附录逸诗、文,历代铭、序、记,诸家咏杜、论杜等,收集资料颇为丰富。此书堪称历代注杜诗的总结,为研究杜诗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其缺点则是注解失之烦琐冗沓,加之观点陈腐,因而有时解诗穿凿附会,迂腐无聊;所引典故,摭拾类书,未加检寻,不乏错舛。“然援据繁富,而无千家注杜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局,可资考证者为多。”(《四库全书总目》)所以《四库全书》于众多清人注杜中只选此书收录。由于仇氏曾将此书进呈康熙皇帝,因此现存有恭楷缮写进呈本。
91.80 万字 | 2024-06-18 18:04更新
《牧斋有学集》,清代诗文别集。钱谦益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文学家,号牧斋。明代创作的诗文已先此编入《牧斋初学集》,本集系入清以后创作的诗文集,因此以“有学”(“有”通“又”)为名。它最初刻于清康熙三年(1664),诗有《秋槐诗集》、支集、《夏五诗集》各1卷,《绛云余烬集》上、下2卷,《秋槐诗别集》、《高会堂诗集》、《长干塔光集》、《红豆诗初集》、二集,三集各1卷,《东涧诗集》上、下2卷,凡13卷,编年排次;文37卷,分类编排。合计共50卷,卷次相属。康熙二十四年金匮山房又刻有重定本,将若干佚作分别补入有关各卷,最末另增1卷,成书51卷,惟字句改易颇多。后来《四部丛刊》影印此集,以初刻本为底本,将重定本增补的佚作合编为《牧斋有学集补》1卷,又将两本异文编校为校勘记1卷,一并附于集末。重定本中增补的某些佚作,实际上初刻本已收入,只是篇名不同而已。宣统二年(1910)邃汉斋编印《牧斋全集》,收本集初刻本之后附有补遗2卷,佚作与重定本不尽相同。本集诗歌部分有钱谦益族孙钱曾所撰笺注,编次、篇目、字句与原本颇有出入。而钱谦益入清之后创作的诗文,未收入此集的也还很多。如钱曾《笺注》原目中有的《投笔集》,本集未收,大概因“违碍”太甚只能割爱。当然,钱曾《投笔集笺注》,事实上也是很久以后才单独刊行。
42.72 万字 | 2024-08-27 09:29更新
《空同集》,明李梦阳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李梦阳在文学上同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属于一个流派,称为“前七子”。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虚浮华靡的台阁体。李梦阳的诗文集,称为《空同集》,现今流传的有明嘉靖间其甥曹嘉刊本,包括赋3卷,诗34卷,文29卷及附录2卷。诗集单行本有明万历间李三才辑《李何二先生诗集》本、《李崆峒先生诗集》33卷本、清光绪间张祖同辑《弘正四杰诗集》中《李空同诗集》33卷本。
36.67 万字 | 2024-09-13 16:36更新
《陈白沙集》,诗文别集。明陈献章(号白沙) 著。九卷。其集传本较多,卷次不一。原本称 “全集”,共二十卷,诗文各十卷,为罗侨所刻, 后又增为二十一卷,另有文集十二卷、“诗教 解”十五卷合刊本。后由高简于嘉靖年间删并 为九卷本,其他各版遂不甚通行。本集卷首有 嘉靖十二年(1533)高简序,嘉靖三十年湛若水 序等五篇序文。卷一至卷四为文,卷五至卷九 为诗。有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入。
20.97 万字 | 2024-09-15 15:19更新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4.93 万字 | 2023-04-14 08:41更新
《六朝文絜》是六朝时期骈文的著名选本,文絜,取自刘勰“析词尚絜”之说。清许梿历经二十年,四易其稿,精心编选,并加批语;后黎经诰为之作笺注。全书共12卷,选录36位作家的72篇作品,涵盖赋、铭、诏、策、令等18类。所选作品多篇幅短小,文笔优美。六朝骈文精华,已大体备集。
2.27 万字 | 2022-11-06 10:41更新
《徐文长文集》(附四声猿)由明代徐渭撰,署名袁宏道评点。全书收徐渭所著诗文集三十卷(按文体分:赋、乐府、古诗、律诗、排律、绝句、词、表、疏、跋、赞、墓志铭、行状、杂著等等),附《四声猿》一卷(含版画四幅)。此为明万历四十二年钟人杰刊本。
19.20 万字 | 2023-01-01 17:00更新
据《金佗稡编》卷十载岳珂所作《家集序》,可知岳飞诗文最早由其子岳霖搜访,最後由其孙岳珂辑编成集,凡十卷,有表、跋、奏议、公牍、檄、律诗、词、题记。
1.93 万字 | 2023-01-02 20:53更新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18.95 万字 | 2023-02-02 12:42更新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选编。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魏晋六朝之作,只在辞赋类中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选晋袁宏的赞1篇。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选本,曾颇流行。
55.79 万字 | 2023-02-12 21:30更新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在这部总集里,萧统把我国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他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也就是说,只有强调“文以载道”,在文章中蕴含自己的思想,并且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才合乎标准,《昭明文选》正是以此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第一部选集。
158.26 万字 | 2023-02-13 21:54更新
《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为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所著。该书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
5.44 万字 | 2022-03-21 13:58更新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
6.06 万字 | 2022-03-21 13:59更新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2.33 万字 | 2023-01-06 15:47更新
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中国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竹斋集》包括:七言律诗、金陵怀古、建康层楼、别金陵、遇昭瑞宫次韵二首、悼达兼善平章、寄天台丁仲容、发古塘、徐竹隐、听秋轩、送边伯京之闽、漫兴三首、寄东邻唐彦常等内容。
9.36 万字 | 2023-01-06 15:52更新
《水心集》二十九卷,宋叶适撰。适有习学记言,已着録。其文集之目,见于陈振孙书録解题。赵希弁读书附志者,皆二十八卷,又有拾遗一卷、别集十六卷。则独载于书録解题,且称淮东本,无拾遗,编次亦不同。别集前九卷为制集进卷,后六卷号外藁,皆论时事,末卷号后总,专论买田赡兵。读书附志则但纪其集为门人赵汝譡序刻,而不详其体例。此本为明正统中处州推官黎谅所编,前有自识,称少读适策场标凖,慕其文,至栝苍访求八年,得札状奏议等八百余篇,因裒辑彚次合为一篇。盖已非宋本之旧,惟赵汝譡原序尚存。然汝譡实用编年之法,谅不加深考,以意排纂,遂至尽失其原次。其间如财掜论田计诸篇,多论时事,当即别集佚篇,不在原集二十八卷之内,谅亦不能辨别也。适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渡后卓然为一大宗。其碑版之作,简质厚重,尤可追配作者。适尝自言,譬如人家觞客,虽或金银器照座然,不免出于假借;惟自家罗列者,即仅甆缶瓦杯然,都是自家物色。其命意如此,故能脱化町畦,独运杼轴。韩愈所谓文必已出者殆于无忝。呉子良荆溪林下偶谈,称水心作汪勃墓志,有云:佐佑执政共持国论。执政乃秦桧同时者汪之孙纲,不乐请改,水心答书不从。会水心卒,赵蹈中方刋文集未就,门下有受汪嘱者,竟为除去佐佑执政四字。今考集中汪勃志文,已改为:居纪纲地共持国论,则子良所纪为足信。而适作文之不苟,亦可以概见矣。
29.68 万字 | 2023-01-31 19:32更新
高攀龙晚年亲订《就正录》,包含其讲义、奏疏及诸说,《高子遗书》即高氏弟子陈龙正整理《就正录》与若干篇高攀龙的遗文而成。《高子遗书》十二卷,内容为语、札记、经说辨赞、讲义、语录、诗、疏揭问、书、序、碑传记谱训、志表状祭文、题跋杂书各一卷。其中论学语、经说、讲义、语录,论学书信等是高攀龙阐发义理的主要部分,也是他哲学思想较为集中的体现。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后改字存之,谥忠宪,别号景逸,世称景逸先生,明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市)人。晚明理学家,东林党领袖之一。高攀龙少习程朱理学,中举后就学于顾宪成,中进士后因疏诋时政而遭贬谪,后弃官家居30余年,其间与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讲学不辍,蜚声学林。《明史》谓高攀龙其人“操履笃实,粹然一出于正,为一时儒者之宗”。
29.39 万字 | 2023-01-01 17: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