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古代论政著作。唐朝李世民撰。此书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他在赐予子女时云,再三叮嘱,作为遗训:“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书成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0.45 万字 | 2021-08-05 10:26更新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3.40 万字 | 2021-10-28 13:08更新
《兵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特的军事史。《兵典》总结了历史上军事建制的得失,梳理了历代军事家的思想、理论,总结了历史上著名战例,军事设施等等。总结了历史上治军御军的各种艺术,认为“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广泛涉及了军事领域的各种问题,时间跨度数千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军事史。
15.58 万字 | 2022-03-04 20:27更新
《葬经》又名《葬书》,作者郭璞。《葬经》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
1.66 万字 | 2022-03-21 14:28更新
《尉缭子》是战国尉缭撰兵书。《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1.21 万字 | 2022-03-26 08:08更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26.42 万字 | 2022-03-31 13:02更新
《素履子》,唐张弧撰。以《履道》、《履德》、《履忠》、《履孝》等名分目,凡十四篇。其书新唐书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録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皆未着録。惟郑樵艺文略、宋史艺文志有之。盖其词义平近,出于后代,不能与汉魏诸子抗衡,故自宋以来不甚显于世。宋濓作诸子辨,亦未之及。然其援引经史,根极理道,要皆本圣贤垂训之旨,而归之于正,亦儒家者流也。弧唐书无传,宋晁说之谓世所传子夏易传乃弧伪作,旧题其官为将仕郎试大理寺评事,而里贯已不可考。艺文略及宋志皆作一卷,今本三卷,殆后人所分析欤。
0.48 万字 | 2022-05-16 16:38更新
《天方性理》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哲学著作。清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著。分《本经》和《图传》两大部分。《本经》共5章,辑译编著了80多种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籍的有关论述。《图说》系仿效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以《太极图》解说世界本体的方式与《本经》互相阐发。全书共5卷,每卷列12说,每说1图1传,共60篇。其体例是“因经立图以著经之理,因图立说以传图之意”,使读者能“观图以会意,观文以释经”。
5.49 万字 | 2022-05-18 17:37更新
《三略直解》,军事理论书。明刘寅撰。三卷。寅,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人,洪武间进士。《三略》,旧题黄石公撰,已著录;刘寅为其作注,遂成此编。寅注以黄老思想为准,参校诸本,考其异同,时有发挥,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务在沈(沉)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其所注之书皆名《直解》,《尉缭子直解》已著录,此又其所注书之一种。今本《三略直解》分上、中、下三卷。卷上首有一段文字叙《三略》作者及授受源流,谓 《三略》本太公书,而黄石公推演之以授子房 (张良),其说本宋真德秀,误袭旧说,了无新意。然辨宋张商英 《素书》之伪,诚为至当。故《四库提要》评其前谓《三略》真出太公云云,“则其诬与商英等矣”。
0.51 万字 | 2022-07-17 22:01更新
《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0.62 万字 | 2022-07-17 22:06更新
《郁离子》是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笔记。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同时也反映了哲学思想
5.10 万字 | 2022-07-22 09:39更新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兵家著作。相传是由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写,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1.42 万字 | 2022-08-03 20:43更新
《兵经百言》为中国古代兵书之一,《兵经》全书共分三个部份,上卷智部,28字条,主要讲设计用谋的方法、原则;中卷法部,44字条,主要讲组织指挥及治军的方法、原则;下卷衍部,28字条,主要讲天数、阴阳及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该书作者揭暄,字子宣,明末广昌人。史载:“暄少负奇气,喜论兵,慷慨自任。独闭门户精思,得其要妙,著为《兵经》、《战书》,皆古所未有。” 清军攻陷南京之后,揭暄与父衷熙举兵奋起抗清。时父子二人赫赫名声,响震江闽之间。后来,清兵攻占福建,揭暄遂归隐山林,最后幽抑而终。
1.51 万字 | 2022-11-04 16:23更新
《孙子略解》(即《孙子注》),曹操著。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1.75 万字 | 2022-11-04 16:34更新
《湛然居士文集》,亦称《湛然居士集》。诗文别集。元耶律楚材撰。楚材号湛然居士,故以名集。十四卷。以诗为主,仅第八、十三、十四卷收有书序碑记。书中有关西域诗六十余首,为扈从元太祖西征时所作。有《四部丛刊》影元抄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编次殊无体例,疑传写者乱之”。书中有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时所作诗60余首,对研究其时西域情况和成吉思汗西征之事,具有参考价值。有《四部丛刊》影元钞本、《渐西村舍》本、中华书局版谢方点校本等。
15.65 万字 | 2022-11-21 19:05更新
何心隐(1517年—1579年9月22日),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永丰人,明代中期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弟子。
1.23 万字 | 2023-01-28 18:08更新
《文史通义》,是清代学者章学诚创作的一部史学理论作品。全书共八卷,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乾隆三十六、三十七年(1771、 1772年)开始写作,至嘉庆六年(1801年)去世止,历时三十年尚未完稿。内篇多半泛论文史,《易教》等十一篇阐明“六经皆史”之旨,认为六经是古代典章制度的记载;《史德》、《申郑》等篇论史学,《浙东学术》篇探讨学术源流;《诗教》、《古文十弊》等篇,讨论文学流变及文章得失,反对追求形式,并对桐城派有所贬斥。外篇论修志条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1949年后排印本据嘉业堂《章氏遗书》本增“内篇”一卷,“补遗”八篇,又新增“补遗续”五篇,较为完备。《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20.98 万字 | 2023-01-28 18:16更新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1.60 万字 | 2023-05-02 16:28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