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卷首序文称:昔孙膑学道于鬼谷,在园中遇白猿赐以此书,其书言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大抵以书符念咒、踏罡步斗、醮祭启告玉皇上帝等方术,召役六丁六甲来助,使行法者能隐形遁身,造作兵器有灵、或召风雨雷火,破敌成功等等。原书正文三卷:卷一共十式:混元式、天元式、地元式、人元式、二仪式、三才式、四序式、五行式、六丁式、六甲式。各具符咒祭法。 卷二共四式:造褙子式、造器械式、六甲厌式、造神枪式。 卷三共十一式:九星式、十干式、十二支式、十二月式、十二月将式、八门式、太一式、祭风式、祭雨式、平地成河式、平地生火式。三卷之后,又增补第四卷,引述三元经及伍子胥、王璋之语,讲述奇门遁甲之法十余种。包括:急则从神缓取门、避形遁迹、玉女反闭局、门下十干神名、欲行千里出门法、三奇吉门禹步、真人禹步斗罡、六甲阴符、行军禳风法、玉女返闭指南、每日出门咒、四不向战、推入节宜向、李仆射孤虚法等。大抵亦言卜战求财、出门求仙、隐形遁迹、趋吉避凶之符咒法术。
1.44 万字 | 2023-12-31 14:26更新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又名《自然五胜文》或《真一五称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著录。原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二卷,收入洞神部神符类。另有敦煌残抄本一件(P2440),题作《灵宝真一五称经卷》。本书上卷有五枚大符,即“五称符”(又名五胜文)。据称此符隐含五方帝君姓讳,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宝五脏,乃五行之母。诸道士欲求长生不老,役使万神,诸百姓欲治病治生,求福求财,皆可书写佩服此符。书中详载佩符行道之法。下卷内载八卦神名及治所,以及祭祀通灵,召八卦、六甲诸神之法。篇末载灵宝二十四真图。总之,全书主要内容为早期道教佩符祭祀,召神役鬼之术。
1.61 万字 | 2023-12-31 14:33更新
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上品妙经》或《度人经》或《灵宝经》。因以申明大梵之理,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故名。道教经典。六十一卷。作者不详。该经据《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太极真人徐来勒授葛玄《灵宝经》三十三卷。陶弘景《真诰叙录》谓:“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据近人考证:东晋末葛巢甫造作《灵宝经》较为切实。东晋末,《灵宝经》的敷演已多达数十卷,后人又不断推演增补,演为六十一卷。内容演说元始天尊开劫度人以及科仪、斋法、符术、修炼、教戒、缘起等。
196.17 万字 | 2025-03-22 10:53更新
道家养生学著作。明代张三丰撰,清代汪梦九辑,李西月重编,八卷。集中收录张三丰多种传记资料,对研究张三丰及其流派有一定价值。此外多为道论丹词,主要有:《大道论》、《玄机直指》、《道言浅说》、《玄要篇》等。其中《大道论》上、中、下三篇“穷性命之真,发圣贤仙佛之理,本本原原,加疏加注,有为无为之序,内药外药之分,养胎脱胎之妙,尽著篇编”;《玄机直讲》内有《炼丹火候说》、《返还证验说》、《服食大丹说》、《一粒黍米说》、《登天指迷说》、《龙虎铅汞说》、《注吕祖百字碑》; 《玄要篇》内有《亲口诀》、《道情歌》、《炼铅歌》、《先天一气歌》、《铅火歌》、《了道歌》、《打坐歌》、《道要秘歌》、《大道歌》、《真橐籥歌》、《玄关一窍歌》、《金丹歌》、《金液还丹破迷歌》、《龙虎还舟指迷歌》、《三还一返歌》、《固漏歌》、《金丹诗》、《大丹诗》、《蛰龙吟》、《洞天清唱》、《无根树道情》等一百余首诗词歌诀。内容丰富,文字通俗。载 《道藏辑要》毕集。
94.26 万字 | 2025-03-22 19:08更新
又称《真藏妙经》、《真藏经》。作者不详。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曾引该经,则至迟唐初已出。全书十卷,有显道品、辩三宝品、辩四真品、惠泽品、解脱品、辩相明部袠品、普明品、显功德品、显戒行品、妙德品、集仙品、明行品、究竟品等十三品。经文认为人性中有天真正道隐藏,人应当以心证道,显现自然真性,妙解真实性;法性平等无差别、无高下,说《真藏经》的目的就是“度脱皆平等”;诸法虚空,虚空之相是名道体,诸法无自性,毕竟空寂。经中又区分了小乘道教与大乘道教,要修道者由小乘道教转向习大乘平等道,先度人,后度己。此经明显受佛教中观哲学影响,用不着二边的否定式思维方式证明。为研究隋唐道教思想较重要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又洞真部玉诀类有《真藏经要诀》一卷,为此经缩写本。
13.18 万字 | 2025-03-22 21:44更新
四卷。宋赵秉文撰。赵秉文,滏阳 (今属河北磁县)人,兴定元年 (1217)授侍读学士。后晋礼部尚书仍兼侍读学士。撰有《道德真经集解》。赵秉文认为道与德相须而不相离,因此不将 《老子》分为 《道经》、《德经》上下篇。该书体例清晰,总论章旨,释文平允。除录赵秉文对《老子》解释外,又辑有王弼、唐玄宗、宋徽宗、司马光、王雱等诸家之说,并于行文之中加作者姓氏用以分别,又参儒佛之说以释道。如注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其注文为: “玄玄则极矣”明重玄之极致,用以总论其旨;又谓“常无者,佛氏所谓真空也。常有者,佛氏所谓妙有也”,是以佛学明道家之理。此书不但体现了赵秉文对老氏之学参悟透彻,而且所集众家注释,使原著佚者,以此书存其万一;原著存者,也可依此书校对。现存明 《道藏》本、《小万卷楼丛书》本。
9.17 万字 | 2025-04-04 09:35更新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南宋蒋叔舆编撰。据编末蒋叔舆之子蒋冲素等人所撰〈修书本末〉称本书原名《灵宝玉检》,系蒋叔舆根据其师留用光所传灵宝斋法仪轨,考证诠次而成。该书已佚,仅残存其中《黄箓斋仪》三十六卷。今《正统道藏》本五十七卷,又经后人增修而成,最后成书已晚至明代,收入洞玄部威仪类。本书集黄箓斋法之大成,不仅分门别类,详列各种黄箓斋醮仪轨,包括设坛法式、法具、法服、行斋节次、启文奏疏、咒语符图、偈颂赞引等等,并且酌情采集前辈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李景祈等人修订之斋醮仪范,保存不少有关古代斋仪已佚之资料。全书分二十四门,内容宏富,考辨精详,门类部帙井然有序,实为现存道教斋仪书中所罕见者。其卷一所载〈斋坛安镇经目〉,对考证六朝隋唐灵宝派经典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100.15 万字 | 2025-03-25 09:02更新
道家著作。撰者不详。四十三卷。为“正一道”的斋法全书。道教斋法多宗灵宝,故编首为灵宝斋法概论,以下分列修斋节次、灵旛宝盖、召役发遣、神虎追摄、分灯制器、宿启朝醮、坛仪法式、真文符箓、飞神谒帝、开明幽暗、变化法食、炼度更生等二十五门类,广搜符箓文字,详载行道仪法,可称正一道之斋法全书。收入《道藏》三○二至三一一册。
58.84 万字 | 2025-03-22 21:35更新
太上黄箓斋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集删定,书成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原书五十八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黄箓斋乃道教灵宝六斋之一,主要用于为人拔度九祖罪根,拯济幽灵,谢罪祈恩,禳灾致福。自南朝陆修静撰集黄箓斋仪之后,六朝隋唐道士常修此斋。本书即唐末杜光庭编集删改前代各类黄箓斋仪而成,共收入斋仪五十八种。全书可分为四部分:卷一至卷九为黄箓斋第一、二、三日早午晚三朝行道仪, 卷十至四十汇集各种专门斋法之三时行道仪,分别用于太子降诞、特敕为臣下消灾、人臣为国消灾、安宅、忏禳疾病、三元行道、普度幽魂、迁拔、解考等斋事, 卷四一至四八为各种忏悔科仪,如士庶消灾方忏、安宅行道忏、荷恩感瑞忏、人臣为国忏、解考忏等等; 卷四九至五八为各种黄箓斋醮杂仪,如言功拜表、散坛设醮、转经、投璧等等。以上各种斋仪之行仪节次及所用祝文咒赞等多大同小异。其通行之仪式节次有唱赞、诵咒、上香、散景、礼师存念、鸣法鼓、启请、称法位、读词、礼方、步虚旋绕、发赞等等。所用咒符祝赞等仪文,皆引自灵宝诸经。
48.17 万字 | 2025-03-24 17:28更新
道家咒语书。简称《神咒经》。西晋道士王纂编。二十卷。计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箓。称“自今以去,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不得挠之。”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经》授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或谓该书非一时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体例不一致。其成书下限不应晚于东晋末。收入《道藏》第一七○至一七四册。
25.94 万字 | 2025-03-23 04:31更新
男女金丹地不同,(男子所观之地,与女子所观之地,初功本不同。)阴阳一理实相通,(男女都要炼成纯阳,其实理一而已。)清心寡欲为根本,筑基先要斩赤龙。(赤龙,月信也。炼去炼来月信不潮,两乳自缩如男子缩龟一般,则丹基始成。)
62.28 万字 | 2025-03-23 04:54更新
《墉城集仙录》,古代神仙传记。五代道士杜光庭撰。收入《正统道藏》,六卷;《云笈七签》本则为三卷。记载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事迹。相传西王母所居为金墉城,女仙归王母所统,所收皆为古今女仙,故以此为书名。道教中称女性成仙者为元君,或女仙,世人称仙女,以区别对男性关于神仙真人之称谓。杜光庭撰《墉城集仙录》,载述古今女子成仙的事迹,取材于《汉武内传》、《真诰》等道书仙传。因女仙以西王母为首,相传西王母居于金墉城,所以此书以“墉城”为名。
4.01 万字 | 2024-04-14 22:17更新
太平经钞,原不题撰人。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据近人王明考订,此书应为唐末道士闾丘方远节钞《太平经》而成。原书十卷,每卷节抄《太平经》一部正文,其中甲部抄文并非汉代《太平经》原文,而系出自《灵书紫文》、《上清后圣道君列纪》等南北朝上清派道书。又据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今本《太平经钞》癸部实属原经甲部钞文,而癸部钞文则缺。此书概括《太平经》残佚卷帙之内容,为研究汉代道教思想史保存重要资料。南唐沈汾、南宋邓牧称赞此书「备尽枢要」,「文约旨博」,确如其言。
16.98 万字 | 2025-03-22 14:21更新
急救仙方,原不题撰人。约出于明代。十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四库全书》本六卷,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内容分三部分。前三卷为明朝徐守贞所撰〈妇产急救方集〉,言救治妇产科疾病之方。分作妊娠诸疾品、产难诸疾品、产后诸疾品、妇女杂病品。卷四至卷五为〈济阴品〉,撰人不详。后六卷又为另一书,内言救治外科疾病方。分作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治伤损方、疗疮治法、秘传五痔品、上清紫庭追痨方。可见此书乃三种医书合编而成,搜罗治妇产、外伤、痔疮、痨瘵等类验方颇多。其中卷十一收录「净明法中治痨疗法」,似为明代净明派道士编集。
20.29 万字 | 2025-03-26 14:48更新
编撰者不详,当为唐代人所辑。原书三十卷,今存四卷。为道教辞书。列举道教名词术语凡五十四条,引据道教典籍加以诠释。大致分为六类: (1) 神名,如“太君”、“飞天”之类;(2)道门称呼,如“太上”、“道士”之类;(3)成仙途径,如“尸解”;(4)罪报, 如“不孝”、“承负”之类;(5)灾祥征兆, 如“灾异”、“吉兆”之类。(6)修炼,如“导引”、“胎息”之类。所引皆唐以前之道教经典,引文一一注明出处,故亦称“教门要典”。一些亡佚的道经, 赖以保存佚文,尤足珍惜。收入《道藏》第764册。
3.12 万字 | 2025-03-22 10:40更新
《弘道录》,明朝邵经邦撰。五十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选录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中有关纲常名教之“嘉言善行”,汇辑成编,并附加编者按语。全书分作仁义礼智信五品,每品又分君臣、父子、夫妇、昆仲、朋友五目。记事上起唐尧,下至明代万历年间。盛赞尧舜以来明君贤臣治世之业迹,历代名儒之经伦典范,宣扬儒家道德伦理。故此书虽名“弘道录”,其实与弘大道教无关。
41.11 万字 | 2024-07-28 19:44更新
《岱史》,明朝查志隆编撰。书成于万历年间。十八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岱岳(即[[泰山])史志。据卷首序文称:山东长芦巡盐御史谭耀有感于前人所撰岱岳史志简略侵废,乃命属下转运史查志隆重新编辑续补而成此书。全书分十四篇,〈图考〉、〈星野考〉、〈形胜考〉三篇,详考泰山域图、天象及山川形势。〈山水表〉、〈疆域表〉二篇,列举泰山之山水疆域。〈狩典纪〉、〈望典纪〉、〈遗迹纪〉、〈灵宇纪〉四篇,记述历代帝王巡狩泰山,举行祭祀典礼之历史和遗迹。〈宫室志〉、〈物产志〉、〈香税志〉、〈灾祥志〉、〈登览志〉五篇,分别记载泰山宫观寺庙,土产风物,香火税收,灾异祥瑞,并辑录历代登临泰山之文人官吏所作诗词歌咏,序文游记等。全书编辑条理清晰,考释详实,每篇之前冠以小序,概述条例宗旨。
16.70 万字 | 2024-07-28 19:50更新
《庄子翼》汇集有关《庄子》注疏的著作。明万历十六年(1588)刻本,8卷。《庄子阙误》一卷,附录一卷。另有《四库全书》本。明焦竑编。所列引用书目,自郭象注以下22家。旁引他说互相发明者,自支遁以下计16家。又章句音义自郭象以下凡11家。核其所引,惟郭象、吕惠卿、褚伯秀、罗勉学、陆西星五家之说最多,其余不过间出数条而已,间亦以竑本人的《笔乘》之文附之。引用诸家之说,各取其精采部分,首尾完整,自成章段,列于原文各章之后。音义训诂取其一字一句者,联贯其文,缀原文末句之下。本书采集广博,亦较为精粹,集宋明注庄之大成。所引竑本人《笔乘》之文,也多有发明。末附《庄子阙误》,全录陈景元之文,是校勘《庄子》的重要参考资料。附录列《史记·庄子列传》、阮籍、王安石的《庄子论》、苏轼《庄子祠堂记》、潘佑的《赠别》、王雱的《杂说》、李士表的《庄子九论》。书中提到典籍名称,有不够准确之处。如王雱著《南华真经新传》及《杂说》,而书中称王注内篇。刘概有《庄子注》,而书中以内、外篇注分别称之。潘佑系南唐人,而将其文厕之于苏轼、王雱之间,亦为疏漏。然明代自杨慎以后,博洽者无过于竑,其所引录的古籍众多,不失为一个好的注本。
16.51 万字 | 2024-07-28 19:5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