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纪》是明嘉靖间蓟镇游击将军、浙江余姚何良臣撰兵书。4卷,66篇,4.8万余字。 除万历刻本外,还有《墨海金壶》、《珠丛别录》、《丛书集成》等版本。该书分募选、束伍、教练、致用、赏罚、节制、奇正、众寡、率然、技用、阵宜、战令、战机、摧陷、因势、车战、骑战、步战、水战、火战、夜战、山林泽谷之战、风雨雪雾之战等共23类,结合历代用兵得失及明代军制弊端,主张以“选练为先”并述用兵之法,且有所引伸发挥。
3.98 万字 | 2022-03-04 19:48更新
简称《兵法心要》。内集二卷,外集三卷。明刘基(1311—1375)撰。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著名军事家。洪武间成书,七万余字。内集卷上含论将篇、将器、将材、将弊、将志、将善欲、立将篇、出师、将法、兵权、戒备、重刑、审因、战道、辨九地等五十五篇;卷下含阵法总说、行军体要、八阵法、天胜草教法、各营图式等四十一篇。外集卷上含决胜篇、六甲安营法、祭文总序等四十九篇;卷中含占天色篇、星变占等二十四篇;卷下含八到风歌、药医方六条等三十篇。内外篇各有附图。其精华全在内集,外集中多迷信色彩。有清咸丰三年(1853年)侯官林氏《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铜活字本。
1.19 万字 | 2022-03-04 20:07更新
《兵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特的军事史。《兵典》总结了历史上军事建制的得失,梳理了历代军事家的思想、理论,总结了历史上著名战例,军事设施等等。总结了历史上治军御军的各种艺术,认为“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广泛涉及了军事领域的各种问题,时间跨度数千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军事史。
15.58 万字 | 2022-03-04 20:27更新
《葬经》又名《葬书》,作者郭璞。《葬经》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
1.66 万字 | 2022-03-21 14:28更新
《尉缭子》是战国尉缭撰兵书。《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1.21 万字 | 2022-03-26 08:08更新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1.46 万字 | 2022-03-26 08:11更新
《范子计然》据传是春秋时代范蠡所著。 范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宛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大商人。范蠡的著作今多已散佚,计有《兵法》及《养鱼经》二书,于《文选》中可略见该二书引句。晋人蔡谟之后因认为“计然”为范蠡著作之书篇名,因此相传有《计然》一书散佚,汉唐、三国等史料多以计然(计倪)为人名,清朝以前多数著述也认为计然为范蠡之师。《范子计然》出自唐马总的《意林》一书,作者并非范蠡。
0.65 万字 | 2022-03-27 22:16更新
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战国时期郑国京(今中国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他原来信奉道家思想,后来成为法家创始人之一。他的著作《申子》原来有两篇,《汉书·艺文志》中说是六篇。清朝时,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有《申子》的辑本,但不是原貌了。现只在《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大体篇》和一些佚文。
0.11 万字 | 2022-03-27 22:25更新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者《司马穰苴兵法》,为中国著名兵书之一,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均具争议。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这些条例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
0.45 万字 | 2022-03-27 22:33更新
《酒经》,又名《北山酒经》,著者北宋人朱肱(字翼中) ,曾在杭州开办酒坊 ,有丰富的酿酒经验。《酒经》载有酒曲13种,除传统罨曲外,还出现了风曲和曝曲,作曲全部改用生料,且多加入各种草药,表明北宋时制曲工艺技术比魏晋南北朝时要进步得多。
1.18 万字 | 2022-03-29 09:21更新
《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是一部哲学、政治著作。清汤鹏撰,12卷91篇。约作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树文》篇作者自述撰写宗旨: “其旨务在剖析天人王霸,发抒体用本末,原于经训,证于史策,切于家国、天下,施于无穷。其心务在琢磨主术臣道,护持国势民风。” 主张以义理之学为“体”,以理政为“用”。他说: “君子纳之于轨物,然后能裁之于义理; 裁之于义理,然后能详之于体段; 详之于体段,然后能鸿之于作用。”
24.94 万字 | 2022-03-29 16:55更新
《鹖冠子》是先秦典籍,其说大抵本于黄老而杂以刑名。其中的易学与数术学等学术思想,体现了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其所提 “ 元气” 思想, 上承老子道气关系论, 下启两汉 “ 元气” 论思潮, 中与《列子》 《吕氏春秋》 互相印证, 成为先秦黄老学派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大量早期自然科学、图学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图学的成就
1.91 万字 | 2022-03-30 08:18更新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续焚书》,5卷。两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16.41 万字 | 2022-03-31 09:24更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26.42 万字 | 2022-03-31 13:02更新
孤子,春秋道家,传为春秋末期巴国人,本名、生平无考,生于乱世,存世之作,仅见此篇。《器经》分大器、器具、器倾、守器四篇,通篇说器,实则以器说天地、说人、说世、说道德、说治国,是一篇关于器的精短哲学论文。《器经》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从其遣词和文体特征,本人怀疑它是战国末期或西汉早期的伪作。
0.08 万字 | 2022-04-06 20:17更新
《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勣、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0.15 万字 | 2022-04-06 20:20更新
子华子,春秋末期晋国人,一说战国时魏人。著有《子华子》一书。尽管《汉书·艺文志》中未见著录,但是《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的著作,都有关于子华子的记载,亦见于《孔子家语》。因此可以肯定子华子确有其人,他生活在庄子之前,与孔子同时代。他重视养生,主张“补不足”、“损有余”、“以智养生”、“存诚操养”,其“六欲皆得其宜”、“动以养生”等观点,仍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就其养生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六欲皆得其宜”、“动以养生”两个方面。据考证,是真本。
2.14 万字 | 2022-04-06 20:23更新
《种芋法》是明代黄省曾撰写的农书。一卷四篇。《名》篇详细考证、记述芋的各种称谓和种类;《食忌》篇介绍在食用芋时应注意的事项;《艺法》篇是全书的重点,详述种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事》篇则简要述及世人种芋的历史;收入《白陵学山》、《从腧集成初编·心刚科学类》等。
0.21 万字 | 2022-04-07 07:52更新
《四时纂要》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书。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 (一作韩谔) 撰,仿照《礼记月令》,逐月列举适宜农事。 全书5卷。农业技术部分主要引自 《齐民要术》有增益。有茶与雄麻、黍穄间作和人工培育食用菌及植棉技术的记载。
4.49 万字 | 2022-04-07 07:5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