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0.70 万字 | 2023-02-02 13:14更新
《辽文萃》是辽代诗文总集。清王仁俊辑。王仁俊以先秦至明代唯五代及辽无诗文总集,遂以汇编辽代诗文为己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辑成《辽文萃》。后来得见缪荃孙所辑《辽文存》,凡缪书已收录者皆去,剩100余篇,编为4卷,又《补遗》1卷,《作者考》、《逸目考》各 1卷。分类编次与《辽文存》大体相同。《辽文萃》有光绪三十年(1904)无冰阁刊本、《辽海丛书》本。
4.05 万字 | 2023-03-04 10:48更新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4.93 万字 | 2023-04-14 08:41更新
《贾岛集》四卷,唐贾岛撰。贾岛(779—843),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也是著名“推敲”典故的主人公,名句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诗歌内容写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贫苦窘困生活的哀叹、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等,吟咏日常感受以及与亲友唱和。风格清新奇僻,峭直刻深,《沧浪诗话》称之为“贾浪仙体”。贾岛存诗约400首,因贾岛曾官长江主簿,故其集多称《长江集》
3.27 万字 | 2023-01-02 21:09更新
近代诗集。又题《散原老人手书诗稿》。陈三立著。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据手稿影印,平装1册。卷首刊有作者《题辞》、1961年俞大纲《序言》。此集收诗稿手迹169题200余首。写作时间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
1.95 万字 | 2023-01-06 16:01更新
《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五卷七十二则,对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贤祭祠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总记、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间顺序依次写来,把杭州的古与今展现在读者面前。
6.06 万字 | 2022-03-21 13:59更新
诗别集。南宋赵师秀(约1204年前后在世)撰。一卷。师秀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高安推官。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师秀名居四灵之末,而诗实居四灵之首
0.96 万字 | 2023-01-06 15:26更新
《典论》,三国时代曹丕所著,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0.82 万字 | 2022-08-10 14:28更新
据《金佗稡编》卷十载岳珂所作《家集序》,可知岳飞诗文最早由其子岳霖搜访,最後由其孙岳珂辑编成集,凡十卷,有表、跋、奏议、公牍、檄、律诗、词、题记。
1.93 万字 | 2023-01-02 20:53更新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2.33 万字 | 2023-01-06 15:47更新
《全辽文》,辽代诗文总集。今人陈述辑校。陈述因补注《辽史》而致力于搜集辽代诗文,有感于缪荃孙《辽文存》、王仁俊《辽文萃》、黄任恒《辽文补录》、罗福颐《辽文续拾》等各自成书,既有重出,犹有散佚,于是将诸家所编诗文重新整理、校订,补苴缺漏。除诸帝、后妃外,皆按作者生卒先后编次,共得诗文500多篇,名为《辽文汇》,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印行。《辽文汇》问世以后,编者又陆续收录近30年新发现的材料,成《辽文汇续编》(未刊)。《辽文汇》和《辽文汇续编》合并为《全辽文》,共收诗文800余篇,为研究辽代历史和辽代文学提供了一部较完备的史料。
31.41 万字 | 2022-12-03 10:23更新
《篁墩文集》,作者(明)程敏政,敏政有《宋遗民录》,已著录。是集为敏政所自订。据《千顷堂书目》,尚有《外集》十二卷、《别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遗》一卷、《杂著》一卷。今皆不在此编中,疑其本别行也。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比。特以生於朱子之乡,又自称为程子之裔,故於汉儒、宋儒判如冰炭,於蜀党、洛党亦争若寇仇。门户之见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伤於偏驳。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祀於其乡;作《苏氏梼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其文格亦颇颓唐,不出当时风气;诗歌多至数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疏,敏政独以雄才博学,挺出一时。集中徵引故实,恃其淹博,不加详检,舛误者固多,其考证精当者亦时有可取。要为一时之硕学,未可尽以芜杂废也。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子孙世宅於此,故以“黄”为名。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称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其说杜撰无稽,然名从主人,实为古义,今亦仍其旧称焉。
89.40 万字 | 2023-02-02 13:03更新